就在当地时间11月5日,美国最高法院举行关于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合法性的听证会时,突然起了变化。
三名保守派大法官的立场松动,打破特朗普阵营原有的优势,也让整个案件陷入了走向未知的深水区。
更让人瞠目的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此前直接发出警告,如果关税政策非法,美国财政系统恐怕难以承受后果。
![]()
这场听证会,已经不只是一次政策讨论,而是一次制度底线的拉锯战。司法、行政、立法三权之间的边界,在这一刻被重新摆上了桌面。而特朗普引以为傲的任命权,此时也未能成为他的护身符。
特朗普“顺利过关”的算盘落空
其实在听证会到来之前,特朗普就曾多次提到相关事件,并且坚定称自己的关税政策是正确的,甚至一度还表示自己要亲自出席。虽然在听证会开始前不久他又表示自己不会去,但可见特朗普对结果还是非常在意的。
而在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中,有两人是他曾提名的,这两人就是戈萨奇和巴雷特。就在听证会上,包括戈萨奇和巴雷特在内的三名保守派法官,突然对他的政策提出了明确质疑。
![]()
他们在法庭上不再是“自己人”的角色,而是开始从宪法权力的角度追问,总统是否有权在未经国会授权的情况下,直接对外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这种做法是否属于对既有法律的过度解读?
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一部1977年通过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这部法律原意是给总统在紧急经济危机中提供应对工具,比如冻结外国资产或对特定国家采取经济制裁。
可特朗普政府却把这部法律当作了强行加税的依据,他主张,既然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总统就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解读会不会太过宽泛?如果总统可以自行认定“国家安全”,那今后是否连国内的经济事务也可以无限上纲?
这正是几位大法官所担心的核心所在,他们认为,如果总统可以随意使用紧急法权来回避国会,那么国会的立法权就形同虚设。
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即使是由总统亲手提名的法官,在面对制度核心问题时,也不一定会无条件站队。
![]()
这种“倒戈”,不是背叛,而是制度运行机制中的独立表现。它让人重新感受到,司法体系在某些关键时刻,依然具备一定的自我纠偏能力。
听证会背后,藏着美国宪法的权力拉锯
这场听证会的真正意义,在于它触碰了美国宪法中的敏感神经。总统的行政权力,和国会的立法权力,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正面碰撞。
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认为,这样的关税操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行政行为,而是带有明显的“征税”性质。
![]()
而美国宪法规定,征税权属于国会。这意味着,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涉嫌越过了制度设定的权力边界。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便是保守派法官,也无法完全支持这项政策。这里不是党派之争,而是制度设计的问题。
总统有没有权力以“国家安全”为由,单方面决定经济政策?如果司法机构认可了特朗普的做法,那以后任何总统都可以用类似的方式绕过国会。这种局面一旦形成,就会对整个三权分立体系构成冲击。
![]()
此外,这种对紧急法权的滥用,也可能引发更多连锁反应。一旦总统可以无限制地扩大自己的权力边界,那么其他政策领域也可能出现类似问题。从长远看,这不仅是一次政策讨论,更是一场制度保卫战。
而且,这场听证会所引发的制度争议,已经远远超出了法律层面。它开始牵动各方利益,也让美国的政治生态再次暴露出裂痕。
行政机构希望通过灵活手段实现政策目标,而司法机构则不得不回到宪法文本本身,重新审视总统权力的边界。
![]()
财政危机浮出水面
就在法庭辩论陷入胶着之际,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此前的在法庭文件中的表态也被关注到。
他直接指出,如果最高法院最终裁定这项关税政策非法,美国政府将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可能至少要退还7500亿美元的资金。
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危机。如果真的退还,那将是一笔难以承受的财政负担。一旦法院判决生效,退税压力将立即转化为赤字和债务问题,甚至可能影响美国的信用评级。
![]()
贝森特这一番话,其实就是在提醒最高法院,每一个判决,都可能带来实际的财政后果。而这些后果,不只影响政府部门,还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
不少企业团体和经济学者认为,这些高额关税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政策初衷,反而加重了国内成本,推高了商品价格,最终还是民众买单。关税变成了一种“隐形税收”,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了消费者身上。
这些声音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法庭辩论,但它们反映的是社会层面对该政策的质疑情绪。而最高法院如果忽视这些现实影响,也可能被外界批评“脱离实际”。
![]()
可以说,贝森特的发言,不只是一次财政层面的“提醒”,更是对制度运行的一次施压。他把财政风险摆在台面上,实际上也是在倒逼法院重新权衡这项政策的后果。
权力的回响,制度的底线还能守住吗?
整场听证会,是一场关于权力边界的制度博弈。总统能不能越过国会,用“紧急状态”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法院有没有勇气在政治高压下,坚持制度设定?这两个问题,正是这场争议的核心。
从目前来看,特朗普虽然在政治上仍具影响力,但他在制度层面正遭遇越来越多的阻力。即便是他提名的法官,也不一定在关键时刻维护他的政策。这种局面说明,制度的自我修复功能还在发挥作用。
![]()
但问题也没有那么乐观,贝森特的财政警告、法院内部的分歧、社会各界的压力,都让这场制度纠偏变得不那么容易。
如果法院最终因现实压力而作出妥协,那将可能为以后的总统打开“权力扩张”的大门。
更现实的是,无论法院如何判决,这场听证会已经暴露出一个问题,美国制度虽然看上去依旧完整,但在实际运作中,各种力量的博弈早已超出了制度的初衷。
![]()
总统、国会、法院、财政、商界,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寻找突破口。制度的稳定性,正在被各种现实压力不断挑战。
而特朗普试图用行政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却在制度关口受阻。这说明,制度并不是为个人服务的工具,而是为了防止个人滥权而设立的防火墙。
从一场听证会,看见制度的裂缝
总统的权力在哪停,法院的独立性能撑多久,财政的压力能否影响司法判断,这些问题,全都被摆在了聚光灯下。
![]()
特朗普的政策,或许还会继续争议。但这次听证会已经说明,制度的边界不能随意突破。
不管是谁坐在总统的位置上,都必须在规则内行事。哪怕是自己提名的大法官,也不会永远“听话”。制度能否自我修复,关键就在这些关键时刻的判断。
参考信息:
美国最高法院法官质疑政府关税政策——参考消息2025-11-06 17:20
决定特朗普关税命运时刻来了,美最高院公开庭辩,法官质疑关税合法性——新浪财经2025-11-06 07:2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