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5日,荷兰安世半导体的声明耐人寻味。
曾经,面对阿尔斯通事件,我们更多是无奈和愤怒;今天,面对安世事件,我们却拿出了反制的组合拳。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塑造,中间只隔了几年时间,是什么让我们有了底气?这种转变会带来什么?
CEO一夜消失,背后竟有标准作业?
这场风波的起点,听起来像商业悬疑剧的情节,安世半导体的中国籍CEO张学政,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被消失”。
荷兰法院迅速裁定,理由是所谓的“治理缺陷”,但整个过程中,没有公开听证,更没有公司的内部流程配合。
这场景,很像一场看不见的闪电战,快得让人来不及反应,也充满了程序上的不公感。
![]()
但如果你以为这只是单纯的商业治理问题,那就太天真了,事件的背后,有一套清晰的“标准作业程序”。
后来曝光的文件显示,在张学政被停职前,美国商务部的高层,早已与荷兰外交部官员进行过密会。
会议的核心内容直白得惊人,就是要将张学政从CEO的位置上拿下来,这完全是政治力量对商业的直接干预!
![]()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套“先找借口,再下手”的打压手法,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
从华为到TikTok,再到如今的安世,剧本几乎一模一样。
西方一些势力,正习惯于用“国家安全”、“技术窃取”、“治理缺陷”这些万能标签,来行维护其产业霸权之实。
安世半导体的特殊性在于,它本该是中欧产业合作的典范,如今却成了新冷战思维的牺牲品。
![]()
这场深夜密谋的真相,其实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旧秩序维护者的焦虑与傲慢。
他们无法接受中国企业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崛起,只能用这种不光彩的手段来维持自己的优势地位。
然而,他们算错了一件事。
时代真的变了,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几年前那个只能被动挨打的中国。
![]()
从被动挨打到体系化亮剑,底气何在?
面对荷兰方面的突然袭击,中国的反应速度和力度,让很多人眼前一亮。
我们没有停留在口头抗议,也没有陷入无休止的扯皮,而是立刻启动了出口管制。
限制安世中国对荷兰总部的关键材料供应。
这一步走得相当关键,相当于荷兰人抢了个空壳,真正能产生价值的生产和市场,还牢牢掌握在我们手里。
![]()
紧接着,安世总部暂停向中国工厂供应晶圆,理由是中国安世不付晶圆款,这理由简直有点无理取闹。
你都把人家的公司接管了,还冻结了资产,换谁也不会乖乖打钱啊,这完全是倒打一耙!
但真正的力量,体现在更深层次的反制体系上,这不再是一次性的应激反应,而是一场有预谋、有章法的体系化亮剑。
![]()
《反外国制裁法》、《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这些听起来很遥远的法律条文,此刻变成了中国企业最坚实的“护身符”。
它们的存在,意味着我们的反制不再是“一拳一脚”的还击。
而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系统性防御。
![]()
更重要的是,国内产业链的自我完善正在加速,在上海临港等地,一批新兴晶圆制造企业迅速行动,开始接手部分供应任务。
虽然短期内产能还在爬坡,但这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断供?我们不怕,我们有“B计划”!
同时,中方在实施管控时还设立了豁免机制,对符合条件的订单予以放行,既展现了谈判的诚意,也避免了让自己陷入“完全脱钩”的被动。
![]()
这套组合拳下来,打得荷兰安世进退失据。
既想维持企业运营,又舍不得放弃已经到手的控制权,非常难受。
这种底气,源于国家对出海企业的扶持越来越体系化、快速化、前瞻化,我们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企业,背后站着强大的国家体系!
![]()
从阿尔斯通的泪到新全球化的光,时代变了!
要理解安世事件的里程碑意义,最好的参照物,就是几年前的法国阿尔斯通事件。
当年,阿尔斯通的高管皮耶鲁齐在美国被诱捕,公司最终被通用电气肢解,整个过程充满了屈辱和无力感。
那时,我们能做的更多是谴责和愤怒,眼睁睁看着一家优秀的欧洲企业,因为触动了美国利益而被瓦解。
这种无力感,相信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种在旧规则下,我们只能被动接受结果的憋屈。
![]()
然而,再看今天的安世事件,简直像换了人间。
同样是面对西方的打压,我们的应对方式、反制手段和最终结果,都已不可同日而语。
对比一下时间线,当年阿尔斯通事件中,中国的反应时间以“月”为单位。
而安世事件中,我们的反制是以“天”甚至“小时”来计算的。
![]()
从手段上看,当年的我们还停留在外交抗议。
今天的我们,已经动用了法律、产业、金融等全方位的“立体战”打法。
这场对比,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今非昔比”,也难怪会让欧洲车企坐不住了。
![]()
德国大众、奔驰、宝马这些巨头,每天因为芯片断供,损失都是几千万欧元。
他们比谁都清楚,继续这样耗下去,先撑不住的肯定是他们自己。
这种连锁反应,正在逼迫欧洲内部进行反思。
德国车企联盟公开致信欧盟,呼吁“避免将经济问题政治化”,这便是最直接的求和信号。
![]()
安世事件就像一颗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不止于一家企业,它正在倒逼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
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更加多元、更富韧性的“平行供应链网络”正在悄然形成。
这将深刻影响未来数十年的全球经济格局。
![]()
建好防火墙,拥抱多极世界
安世事件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场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面向未来的深刻启示。
它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出海,不能再“傻白甜”。
以为只要遵守商业规则就能高枕无忧,必须提前构建起自己的“风险防火墙”。
![]()
这套防火墙应该包含三件核心装备。
第一,在公司章程中设立中立仲裁机制,避免在关键时刻被单方面操控。
第二,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提前明确争议的处理程序,将政治干预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推动治理结构的对等设计,从根源上防止自己陷入被动,这就像给企业穿上了防弹衣。
![]()
宁德时代在欧洲匈牙利建厂时,在初始协议中加入“中欧双重仲裁”条款,并邀请匈牙利政府作为中立观察员。
这就是“风险防火墙”理念在大型项目中的首次成功实践。
同时,我们的供应链合作思路也在转变,不再一味依赖传统西方市场,而是开始与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国家,构建更加平衡的供应链网络。
这种“中国+N”的多元化布局,不仅能有效对冲单一市场的政治风险,更能带动新兴经济体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
![]()
在规则制定层面,我们也要更主动地通过多边平台,推动更加公平、透明的国际合作机制。
安世事件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旧全球化”模式的困境,并催生了“新全球化”模式的萌芽。
旧全球化是“中心-外围”模式,规则由少数西方强国制定;
而新全球化,是“多极网络化”模式,更多国家参与规则共建。
![]()
这不只是一场商业博弈的胜利,更是一种文明自信的体现。
它展示了集体主义文化和战略定力在应对复杂挑战时的独特优越性。
这预示着一个更公平、更多元的全球新秩序可能正在到来,而中国,正是这个新秩序的积极塑造者。
![]()
![]()
![]()
结语
这一战,我们赢的不只是一家企业的控制权,更是参与制定未来规则的主动权。
这预示着一个多极、网络化的新全球化正在萌芽,每个参与者都将是受益者。
面对这样的未来,你准备好了吗?我们又该如何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