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概述(二)
b.形态和功用
背鳍(D):维持身体直立的平衡器官,位于背部正中。低等鱼类仅一个。由软条组成,称软鳍鱼类。高等鱼类多为2个。由棘和软条共同组成,称为棘鳍鱼类。斑鰶、大海鲢的背鳍最后一根鳍条特别延长;鮣的第一背鳍变为吸盘;鮟鱇的第一背鳍特化为细长的钓丝;
![]()
臀鳍(A):位于肛门与腹鳍之间,形状和功能与背鳍差不多,许多纯由鳍条组成,有的具若干枚棘。有些鳉形目雄鱼的臀鳍的一部分特化成为交配器;
尾鳍(C):具推进和转向的作用,纯由鳍条组成。除海马、黄鳝等少数鱼类由于生活习性特殊而缺尾鳍外,其它绝大多数种类均具尾鳍,不过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异。鲨、鲟尾鳍不对称;真骨鱼类外观上大多数对称,但外形也有不同。弹涂鱼的尾鳍为一种副呼吸器官。
胸鳍(P):位于头部之后,位置变化不大,仅有上下移动。帮助前进、控制方向刹车等作用。软骨鱼类:鲨一般较大,为强有力的平衡器官。鳐更扩大呈盘状为主要运动器官;硬骨鱼类:除特殊种类外,一般都较小。行动缓慢者宽阔或呈舌片状,速度快者则狭长或呈镰刀状。飞鱼:胸鳍特别扩大和延长,可进行滑翔;红娘鱼:靠下几枚鳍条呈指状。
腹鳍(V):协助维持身体平衡,形状一般较小,但位置变化大。低等硬骨鱼类:位于腹部,腹鳍腹位,如鲤;高等硬骨鱼类:腹鳍胸位:位于胸鳍的前后,,如花鲈、鳜;腹鳍喉位:位于胸前、喉部下方,如鳚亚目。特例:鰕虎鱼腹鳍愈合成吸盘状。爬岩鳅腹鳍、胸鳍连成一椭圆形大吸盘。
脂鳍和小鳍:鲑形目和鲇形目的绝大多数种类,在背鳍的后方有一肉片状突起,通常内无鳍条,充满疏松的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称脂鳍。鲇形目的脂鳍较大,有的还有几枚鳍条。鲭亚目及鯵科的一些种类的背鳍后方常有一个或一系列的分离小鳍,每一小鳍由一枚分枝鳍条组成。鳍式:记录鱼类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的方式。各鳍以D、A、P、V、C代表。以大写的罗马数字代表棘的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数目。小写的罗马数字代表小鳍条的数目。
(2)骨骼系统 ①软骨鱼类的主轴骨骼
a.脑颅
由整块软骨构成,故称原颅,外观颇似小提琴。
(a)背面观
吻软骨:突出于脑颅前方的三条棒状软骨,前中央有一小孔,腹面中央的一条为中央棒,两侧为侧棒,前端彼此愈合,为支持吻部的骨骼。
鼻囊:位脑颅前部两侧一对薄壁的椭圆囊,内包嗅觉器官,其腹面为鼻孔,在鼻孔的前后方各有突出的软骨瓣,即鼻瓣软骨。
前囟:吻软骨后方中央一个椭圆形孔,上覆有纤维薄膜。
眼窝:鼻囊后方两侧,容纳眼球的凹窝,其后上方的突起称眶后突,侧壁内有大小不等的脑神经和血管通孔。
耳囊:眼窝后方两侧的隆起,透过透明软骨可见埋藏半规管的痕迹,是为耳囊,其腹面的软骨是构成口腔顶壁的基板。
内淋巴窝:位耳囊之间的中央部,内有2对开孔。外侧1对较小的为内淋巴管孔,内侧1对较大的为前庭窗或称外淋巴管孔,这些管道均与内耳相通。
枕髁及枕骨大孔:位脑颅最后端的1个大孔,称枕骨大孔。是延脑与脊髓相通的部位,也是脑颅与脊柱相连部分,孔两侧的突起称枕髁,为脑颅与第一脊椎骨相关节的部位,其两侧具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的通孔。
(b)腹面观
鼻囊与鼻孔:前端两侧膨大的软骨囊为鼻囊,内藏嗅觉器官的嗅囊,腹面的孔即鼻孔。
腭突关节面:鼻囊后侧的一对凹窝,与上颌的腭突相关节。
舌颌骨关节面:在眶后突的侧面,有一对凹窝,与舌颌软骨相关节,其内侧各有两对开孔,外后方一对为外颈动脉孔,前内方一对为内颈动脉孔。
b.咽颅
包括7对软骨,第十对支持上下颌为颌弓,第二对为舌弓,第三对至第七对为鳃弓。
(a)颌弓:
囤上颌骨:亦称腭方软骨,为一对大而扁平的软骨,中部较窄,两端较宽,其前背方有一突起,称腭突此突起借韧带与脑颅鼻囊后方两侧凹窝相关节。腭方软骨的后端与下颌米克尔氏软骨相关节。
下颌骨:亦称米克尔氏软骨,为一对扁平软骨,其后背侧有凹关节面与上颌的腭方软骨相关节,后端外背方借结缔组织与第二对舌弓的舌颌软骨相关节。
(b)舌弓
由五块软骨构成:
舌颌软骨:位于舌弓背面的一对软骨,背面与颅骨耳囊的外侧缘相接,腹面与米克尔氏软骨相接,这种与脑颅的连接方式称舌接型,其后缘附有许多细长的鳃条软骨,支持鳃间隔。
角舌软骨:位于舌颌软骨腹面的一对软骨,呈弧形棒状,其外侧亦附有细长鳃条软骨。
基舌软骨:位于腹面前中央,左右角舌软骨之间的一块三角形软骨,为支持舌的软骨。
(c)鳃弓
共5对,前方3对均由左右成对的八块软骨所组成,后2对稍有变异,从背至腹为:
咽鳃软骨:共4对,位咽的顶部,鳃弓的背部,紧贴在脊柱下方,呈扁平狭长三角形,背端游离,腹端与上鳃软骨相关节,第4、第5对鳃弓的咽鳃软骨愈合成一块较小的三角形软骨。
上鳃软骨:位于鳃弓背面,咽鳃软骨与角鳃软骨之间,其背面有纵沟,血管经此而入鳃,第1—4对上鳃软骨启缘附有支持鳃间隔的鳃条软骨。
角鳃软骨:位于鳃弓腹面,前端与下鳃软骨相接,后端与上鳃软骨相接,第1—4对角鳃软骨上也附有鳃条软骨。
![]()
②附肢骨骼
附肢骨胳即支持鳍的骨骼。
a.奇鳍的支鳍骨(担鳍骨、鳍担)
(a)背鳍、臀鳍支鳍骨
软骨鱼类:板鳃类3节,全头类1节。一面支持鳍条,同时支持整个鳍部。鳍条数目大大超过了支鳍骨数目。
硬骨鱼类:低级种类3节,高等一般为2节,少数为一节。支鳍骨埋在肌肉中,仅鳍条起着支持整个鳍的作用。鳍条数目与支鳍骨数目一般是一致的(新鳍鱼类,从全骨类起)。低等硬骨鱼类(多鳍鱼、鲟鱼)鳍条数多于支鳍骨数(古鳍鱼类)。
(b)尾鳍支鳍骨
较复杂,主要推进器官,与脊柱末端紧密配合,最后几个椎骨常需作出较大形态变异以适应尾鳍的附着。
软骨鱼类:只限于尾鳍上叶、下叶,支鳍骨与脉棘愈合,不独立存在。鳍条靠脉弓支持。
硬骨鱼类:尾杆骨及尾上骨、尾下骨(为支鳍骨和髓棘或脉棘的愈合体),另外,紧接尾杆骨前方的一些脊椎关节突或其它成分也多少发生变化,形成若干扁平形骨片,往后延伸。所有这些成分都构成了尾鳍的支鳍骨。根据椎骨末端位置及尾鳍分叶的对称与否,可将尾鳍分为如下几种基本类型:
A、原尾型:脊柱后端平直的伸入尾鳍中央。上下叶完全对称,大多数硬骨鱼类的仔鱼和胚胎与此近似。
B、歪尾型:脊柱在尾鳍中向上翘,上下叶不对称,例如:板鳃类、鲟鱼。
C、正尾型:外观上下对称,内部结构上脊椎骨仍上翘。例如:真骨鱼类多为此型。
D、矛尾型:具中央叶,呈矛型,外表与内部都对称。例如:矛尾鱼。
E、等尾型:鳕类的尾鳍在其发生过程中,原有的成分,包括鳍条和支鳍骨全都消失,重新由背鳍和臀鳍的一部分向后延伸至尾鳍的位置上,联合重组成新的尾鳍,因其成分都来自背鳍和臀鳍,故又称其为假尾鳍。
F、半正尾鳍型:内部骨骼近似歪尾型,外部形态又与正尾型相仿,为一中间类型。例如:弓鳍鱼。
b.偶鳍的支鳍骨和带骨
带骨:用来支持支鳍条的骨骼。
(a)胸鳍的支鳍骨及肩带
软骨鱼类:支鳍骨数目比较多,基部往往愈合成鳍基骨(一般不超过3块,前鳍基骨、中鳍基骨、后鳍基骨)。其肩带位于咽颅后方呈“V”型,在腹面为乌缘部,背面为肩胛部。
硬骨鱼类:支鳍骨小,而且数目少(一般不超过5枚,如鲤鱼、鲢鱼为4枚),有的甚至全部消失,鳍条直接连在带骨上。软骨鱼类肩带的肩胛部和乌缘部分别骨化成肩胛骨、乌喙骨,有些低等类群还具有中乌喙骨。由于上述骨胳是软骨化骨,所以由其组成的肩带称为初级肩带,而后来出现的膜骨,如上匙骨、匙骨、后匙骨等组成的肩带则称为次级肩带。由于无鳍基骨,所有支鳍骨直接与肩带相连。因为支鳍骨数减少,致使少数鳍条越级而直接连在带骨上。
(b)腹鳍的支鳍骨及腰带
软骨鱼类:支鳍骨少,鳍基骨少⑵,腰带为一“一”字型软骨,横于腹面,合并或分离。
真骨鱼类:支鳍骨与腰带愈合或仅存很少几个。例如:鲤鱼、鲢鱼仅1块,有不少鳍条直接依靠腰带支持。腰带由一对软骨化骨组成,称无名骨。在高等真骨鱼类如鲈形目等,由于腹鳍前移,腰带与肩带的匙骨部分发生直接的关连。
(3)肌肉系统 ①肌肉的类别
肌肉的命名:一般依肌肉所在位置、附着部位、动作功能来命名,举例如下:
依肌肉所在位置命名的,如鳃弓连肌,此肌肉附于前后鳃弓间。也可依所处位置的深浅,分为深肌或浅肌。
依肌肉所附部位命名,如基枕骨咽骨肌,此肌肉起点在基枕骨,止点在咽骨背面。
依其收缩时所起的作用命名,如鳃盖收肌,收缩时使鳃盖关闭;肩带浅层层肌,收缩时使胸鳍往前下方伸展;肩带伸肌,收缩时使胸鳍往下伸转;尾鳍上背屈肌,收缩时使尾鳍背叶屈曲;鳃盖提肌,收缩时可提起鳃盖;背鳍降肌,收缩时使背鳍的鳍条或鳍棘向后下方倾倒;背鳍引肌,收缩时使背鳍竖直,背缘隆起;腹绢缩肌,收缩时使腹部弯曲;鳃盖开肌,收缩时使鳃盖张开;瞳孔括约肌,收缩时使瞳孔变小。
![]()
②肌肉的结构:
a.躯部肌肉
(a)大侧肌
大侧肌是鱼体最大最主要的肌肉,白头后直至尾基。由结缔组织所成的隔膜截成一节一节的构造,每一节叫做肌节,结缔组织的隔膜叫做肌隔。肌隔和肌节相间排列,在外观上呈“子”形,但在横切面上呈同心圆状。沿水平体轴还有一条水平肌隔。因此将大侧肌分成背腹两部分,背部的叫轴上肌,腹部的叫轴下肌。轴上肌和轴下肌之间有呈暗红色的条状肌肉,叫做红肌。红肌脂肪含量高,且富有血管,白肌收缩慢,持久性强,不易疲劳,特别是大洋洄游的鱼类,红肌十分发达。除红肌外,鱼体大侧肌的其余部分的肌肉色较白,叫做白肌。白肌脂肪含量低,肌红蛋白含量少,故呈淡白色。白肌收缩快,持久性差,易疲劳,在捕捉食物、逃避敌害,能产生短促而急速的反应。大侧肌是鱼体的主要运动器官,当鱼体两侧的大侧肌有节律的交替收缩时,能形成运动波传到尾部,这种波状运动向后方作用于水,产生了反作用,可将鱼体推向前进。
(b)棱肌
硬骨鱼类的躯干部和尾部的肌肉除大侧肌外,还有棱肌。棱肌分上、下棱肌两种。上棱肌又分为背鳍引肌和背鳍缩肌。背鳍引肌收缩时使背鳍竖直,也能使鱼体背部弯曲;背鳍缩肌收缩时使背鳍向后倾,尾鳍前上部往前倾。具有2个背鳍的鱼,尚有背鳍间引肌,为两背鳍间的一对纵条形肌肉,收缩时使第一背鳍后缩,第二背鳍竖直。下棱肌包括腹鳍引肌、腹鳍缩肌及臀鳍缩肌。腹鳍引肌收缩时使腰带往前牵拉,又能使腹部成曲折动作,当产卵时,此肌和腹鳍缩肌合作,能使腹腔变小,把卵排出;腹鳍缩肌收缩时使腹部弯曲,腹鳍回缩,臀鳍向前伸展;臀鳍缩肌收缩时使臀鳍往后缩。
b.头部肌肉
一眼肌:鱼类的眼肌,跟其它脊椎动物一样每个眼球有6条,即4条直肌,2条斜肌。直肌有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斜肌有上斜肌和下斜肌。这些眼肌收缩,能使眼球向不同方转动。
二、鳃节肌。
三、附织肌肉:附肢肌肉分为奇鳍肌和偶鳍肌,它们都是小而简单的肌肉,由大侧肌分化而来,管理支配附肢的运动。
(一)奇鳍肌肉:包括背鳍肌、臀鳍肌和尾鳍肌。背鳍肌位于背鳍每广鳍条的基部,都是小的肌肉,可分倾肌、竖肌和降肌三种。收缩时可使背鳍向一边倾斜,或竖直,或向后倾倒。臀鳍肌跟背鳍肌相同,都是一系列的小形肌肉,也分倾肌,竖肌和降肌三种。尾鳍肌较为复杂,包括有尾鳍上背屈肌、尾鳍下背屈肌、尾鳍腹收肌、尾鳍上腹屈肌、尾鳍中腹屈肌、尾鳍下腹屈肌和尾鳍条间肌等,止点均附于尾鳍各鳍条基部。收缩时可使尾鳍向各方向运动。
(二)偶鳍肌肉:硬骨鱼类的偶鳍肌可分肩带肌和腰带肌。这些肌肉收缩可使胸鳍向前或向下或靠近鱼身,并保持身体平衡。此外还有肩带伸肌和胸鳍条间肌。肩带伸肌收缩时使胸鳍展开成干横状和向下转动;胸鳍条间肌收缩时使胸鳍的各鳍条彼此接近。腰带肌也分浅层和深层的展肌和收肌。展肌收缩可使腹鳍向外转动,离开鱼身;收肌的功能跟展肌正好相反。此外还有提肌和降肌,此两肌的功能是使腹鳍提起或下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