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长江皖江段迎来历史性一刻——世界首座公铁两用双层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大桥“铜陵长江三桥”正式通车。这座总投资超87亿元、提前半年竣工的“超级工程”,不仅以988米主跨创下同类桥型世界之最,更以五项技术革新刷新桥梁建造史,从交通枢纽到经济引擎,全方位重塑皖江区域发展格局。
![]()
一、立体枢纽:公铁分层+多网衔接,皖江跨江新标杆
铜陵长江三桥北起陈瑶湖镇花园村,南至大通镇民主村,路线全长11.88公里,核心公铁合建段达2.682公里,是《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的重点落地项目。作为长江安徽段第11座跨江大桥,它构建了“上层公路+下层铁路”的立体通道:上层为6车道京台高速,设计时速100公里,承接跨区域重载车流;下层布局4线铁路,含2线250公里/小时城际铁路、2线120公里/小时货运铁路,预留350公里高铁接入条件,同步实现铁水联运功能。
从建设效益看,公铁合建方案比分建节省成本20%以上,土地征拆量减少30%,2022年1月开工至2025年11月通车的建设周期,更是刷新了长江中下游公铁桥梁施工进度纪录,实现了工程效率与资源集约的双重突破。
![]()
二、技术硬核:五项世界首创,解锁千米跨江建造密码
这座大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攻克了大跨度公铁两用桥“刚度与跨度难以兼顾”的行业痛点,以“刚柔并济”的设计思路创下多项全球第一。
1. 体系革新:全球首例协作桥型
主跨988米的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是千米级大跨度钢桁梁桥的首次应用,跨度位居公铁分层桥型世界首位。该设计融合斜拉桥“刚度强、承压稳”与悬索桥“跨度大、适应性广”的优势,既满足28车道级重载需求,又保障高铁行车平顺性,相较同等规模桥梁经济性提升10%-15%。
2. 施工突破:毫米级精准建造
为破解两种桥型工艺冲突,项目创下“五项世界首创”:错节间锚固布置规避索体干扰,9米智能爬模技术缩短工期120天,世界最大圆哑铃形钢围堰实现精准吊装。针对悬索段“每升温1℃跨中位移21毫米”的温度敏感难题,技术团队采用恒定温度快速施工法,通过调索、配重、顶推联动调控,最终实现钢梁毫米级合龙,成桥线形误差控制在±5厘米内。
3. 生态共生:绿色建桥典范
因穿越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桥采用“一跨过江”设计,彻底取消水中桥墩,避免干扰水生生物栖息地;主墩选用低振动钻孔桩施工,配套全流程污水处理系统,同步开展淡水豚实时监测,143项环保措施让工程建设与长江生态保护无缝衔接。截至通车,项目已申报专利32项,十项工艺创新成为行业示范标准。
![]()
三、格局重塑:交通、经济、战略三重跃升,皖江迈入跨江融合新时代
铜陵长江三桥的通车,绝非简单的“过江通道扩容”,而是对区域发展逻辑的深度重构,带来三重关键变化:
1. 交通破局:终结跨江拥堵痛点
此前铜陵长江大桥高峰时日通行量超8万辆,长期超负荷运行。三桥通车首日即分流车辆7648辆,直接缓解京台高速过江压力,未来铁路部分全面启用后,将形成“公路+铁路”立体分流格局,彻底打通皖江跨江交通“堵点”。
2. 经济赋能:激活产业联动与物流升级
公铁联运的立体布局,让铜陵港与内陆腹地的衔接效率提升40%以上,冶金、化工等优势产业的原材料运输、成品外运时间成本显著降低,加速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大桥串联江北产业园区与江南城区,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跨江自由流动,为铜陵“跨江发展”战略筑牢交通根基。
3. 战略升级:衔接国家战略,枢纽定位跃升
作为长三角与川渝鄂赣的关键连接节点,三桥完善了国家高速公路网与区域铁路网,强化了皖江“承东启西”的中枢作用。它既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具象落地,更让铜陵从“皖江节点城市”升级为“长三角区域枢纽”,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长效动力。
从技术创新到生态保护,从交通改善到经济赋能,铜陵长江三桥不仅是中国桥梁“智造”的新里程碑,更是皖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这座横亘长江的“钢铁动脉”,正以“刚柔并济”的力量,书写跨江融合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