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北京紫禁城,清廷昭告天下:24岁的顺治皇帝因天花驾崩。
但是百年后发现的一份郑氏手抄本——《延平王起义实录》,却记载着顺治帝的另一种死因。
![]()
书中写道: “有人密报藩主(郑成功),在高崎之战中,伪帝顺治是在思明港(今厦门港)被炮击中身亡。
清军主帅达素将此事密而不宣,不敢声张。等到京城中查无顺治下落,召达素回京,达素因惧怕问罪,自杀而死。
所以等到(康熙)太子即位,清廷对外宣称顺治于当年正月驾崩,这只是清廷掩盖真相的伎俩。”
![]()
一个皇帝,竟有两种死法。官方的正史与民间的传说,在此刻彻底决裂。这场震惊天下的“罗生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认为顺治帝死于炮击,有如下佐证:
一、一份豪华的阵亡名单
满清自己发布的厦门海战死亡将领名单:署前锋统领1人(吴沙)、护军统领1人(纳木色额)、署护军统领1人(依勒图)、护军参领3人、参领1人、署参领6人、佐领1人、王府长更3人、一等侍卫6人、二等侍卫7人、前锋侍卫3人、三等侍卫9人、侍卫1人、典仪1人、前2人、护军校、署护军校21人、骁骑校、署骁骑校6人、营总2人、男爵1人、轻车都尉4人、骑都尉1人、云骑尉1人,一共各级将领82员。
查自《清初郑成功家族满文档案译编(二)》,292。《阿思哈为议叙进取厦门时各有功官员本》,《台湾文献汇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辑,第411-413页。
注意到了吗,一等侍卫的职责就是保护皇帝安全的,如果皇帝没有去,那这些人跑到厦门去干什么?
![]()
如果这不能说明问题,那再看后面名单,还有大量的护军校战死。而护军校所在的是护军营,这么叫你可能不熟悉,它有另一个名字:“白巴牙剌”,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大汗亲卫营,后来发展为后金皇帝的亲军。
![]()
这么多皇帝近卫,突然出现在厦门战死,明显不对劲。
二、清军主帅自杀谢罪
一般来说,即使是主帅指挥作战不利,也不至于还没回北京就自尽。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主帅没能保护好主子,导致皇帝阵亡才会做这样的行为。
三、郑芝龙同年被凌迟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都投降安稳了十几年,却突然被拉去凌迟,全家被灭。清初时,清庭对投降的大臣都封官加爵。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要杀他,这样不是会寒了其他降臣的心吗?现在看,那就合理了。
![]()
四、顺治帝陵内是衣冠冢
清史记载顺治是死于天花,但为何又会有五台山出家的传闻?民间传闻其陵内并无尸骨,乃是衣冠冢。如果真是炮击,那就对了,人都炸没了,当然只能立衣冠冢,五台山出家说或许也是一种迷雾弹。
![]()
这些看似逻辑闭环的证据,在我查阅资料对比后,发现炮击说还是站不住脚的。
这份《延平王起义实录》,是郑成功后人家传的手抄本,并非官方印行的史书。其中关于顺治帝被炮毙的记载,是目前已知支持“顺治炮毙说”最核心的文献依据。
![]()
但它与清宫档案严重矛盾,清朝官方档案《清世祖实录》明确记载,在厦门海战期间及之后,顺治皇帝仍在北京处理政务,并主持了祈雨等活动。一位皇帝很难同时出现在北京和厦门。
郑成功这边的核心人物,也都没有记载顺治帝阵前被杀的事。比如郑成功军队核心成员杨英所著的《先王实录》,以及长期与郑成功联合作战的明朝大臣张煌言的书信奏疏中,对此等大事均只字未提。这从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
有意思的是,该手抄本同样记录了郑成功在得知此消息后的反应:“余(我)也考虑过此事,但当时觉得消息恍惚,未敢完全相信。”
顺治帝死于炮轰的说法应该是这样形成的,厦门海战阵亡了包括许多拥有“侍卫”头衔的高级贵族军官。在战场混乱的情报传递中,郑成功的部队很可能误判击毙了某位极重要的人物(如一位亲王或主帅)。随着捷报的传播,这一战绩在口耳相传中被不断放大和升华。
最终,在民间叙事的加工下,那个被击毙的重要人物就从高级将领变成了亲王。
尤其是清军当时的主帅,是安南将军达素。手抄本中的记载明显不对,书中称清军主帅达素因战败畏罪自杀。但《清史稿》等史料记载,达素在战败后被召回北京,后来还曾复出为官,于康熙三年病故,并非自杀。
至于为何会死那么多的一等侍卫,这得从清代侍卫制度讲起。根据《钦定八旗通志》等官制史料,一等侍卫(正三品)职责并不仅限于贴身护卫皇帝,也常被派遣执行统兵、作战、监军等外派任务。
清朝的御前侍卫本来就是高级将领预科班,每次大战都会派一批侍卫去前线历练和镀金。
清朝历次重大战役都有御前侍卫战死的记录,并不能证明每次皇帝都是御驾亲征。例如磨盘山之战,就死了很多的一等侍卫。
所以厦门海战阵亡名单中的侍卫,可能只是随军出征的将领。
郑之龙的死,清庭确实有泄愤的成分,但与顺治无关。郑芝龙死与顺治帝死中间还隔了十个月,他也不是突然就被处死,在其投降的十五年间,随着其利用价值越来越低,待遇也是一降再降。
![]()
清庭留着他是想招抚郑成功,但是在当年四月,郑成功收复了台湾。这让清庭认为招抚的可能性彻底归零,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彻底恼羞成怒。
清庭甚至怀疑其与郑成功暗通情报,俨然已成一个内部隐患。再加新君登基,需要立威来稳定政局,于是他就成了威慑郑成功最好的祭品。
至于衣冠冢,则是个误解。孝陵地宫的棺椁内确实没有皇帝遗体,因此推测是衣冠冢。 这是因为顺治帝及其二位皇后未使用棺椁土葬,而是采用“宝宫”(骨灰坛)安葬。
![]()
根据官方档案《清世祖实录》、大臣张宸《平圃杂记》的记载,孝陵地宫内确实存在骨灰坛的事实,这也是清初特定的满洲风俗。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还是可以经由严谨考据而无限接近的真相?
关于顺治之死,您更倾向于相信官方的记载,还是认可民间传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