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 “眼为五脏之窗” 的说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 “肝开窍于目”,认为眼睛的状态与脏腑功能息息相关。在现代医学视角下,眼睛更是全身循环的 “晴雨表”,许多慢性疾病的早期信号,都能从眼部变化中窥见端倪。糖尿病便是其中典型,它如同悄然蔓延的潮水,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却会在眼底留下细微痕迹,而这两个容易被忽视的信号,或许正是身体发出的温和提醒。
![]()
生活中,不少人会把视物模糊归咎于用眼过度或年龄增长,尤其在长时间看电子屏幕后,总觉得休息片刻就能缓解。但如果这种模糊感并非暂时现象,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看远处的建筑、文字时总像隔了一层薄雾,且排除了近视、老花等常见问题,就需要多一份警惕。这并非眼睛本身的病变,而是体内血糖波动在眼底的投射 ——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眼球内的晶状体渗透压会发生变化,就像相机的镜头无法准确对焦,自然会影响视觉清晰度。这种信号往往是间歇性的,可能在血糖控制不佳时加重,容易被误认为是疲劳所致,却不知这正是身体在提示代谢功能的异常。
![]()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信号,是眼前频繁出现的 “飞蚊” 或闪光感。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年龄增长后玻璃体老化的正常表现,确实,生理性飞蚊症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但如果短期内 “飞蚊” 数量明显增多,或伴随短暂的闪光感,且并非由眼部外伤、过度用眼引发,就需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眼底布满了细密的血管,它们如同娇嫩的藤蔓,对血糖变化极为敏感。早期高血糖可能导致视网膜血管轻微受损,出现少量渗出物或微小出血点,这些物质在玻璃体中漂浮,便形成了 “飞蚊” 的视觉体验。这种变化看似细微,却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初始阶段,若能及时察觉,就能为血糖干预争取更多时间。
![]()
为什么眼部会成为糖尿病的 “预警站”?这是因为眼底血管是全身唯一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血管,其状态能直观反映全身微血管的健康程度。糖尿病的本质是代谢紊乱导致的血糖异常,长期偏高的血糖会逐渐损伤全身的微血管和神经,而眼部的血管和神经尤为密集脆弱,因此病变信号会更早显现。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糖尿病引起的眼部症状大多是可逆的,只要及时发现并通过饮食调节、规律运动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眼部不适往往会随之缓解,也能有效降低后续并发症的风险。
![]()
生活中,我们不妨多给眼睛一些 “关注”:在排除用眼疲劳、屈光不正等常见问题后,若持续出现视物模糊、飞蚊增多等情况,即便没有其他不适,也建议及时检测血糖。同时,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尤其是 40 岁以上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或体重超标者,更应重视血糖监测与眼底检查。眼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守护健康的 “哨兵”,读懂它传递的信号,就能在疾病早期迈出干预的关键一步,让健康得到更稳妥的呵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