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逢单,冻死牛;立冬逢双,脱棉衣。”村头有老人拍着桌子说今年是双数。有人点头,也有人摇头。到底冷不冷?到底信不信?谁也说不明白。
![]()
早晨六点半,手机亮了,“今日立冬。”母亲在厨房忙早饭,翻了翻老黄历,嘴里念叨着农谚。冬天到底来了没,比天气预报还让人琢磨。小时候,立冬这天不论天冷不冷,家里都得吃饺子。母亲说,冬天吃顿饺子,耳朵不怕冻。有人信,有人不信。可全家人围在桌前,总算是热闹。饺子馅从白菜到鲜肉,啥都有。那时候能吃上一顿算是难得。不是吃不起,是攒一天粮食没容易,饺子得等节气。
有年轻人问:“今立冬还有啥讲究?”老人白了他一眼:“你懂啥?这些都是过来的日子。”全村人都知道,立冬是个节,但现在没人上心了。以前立冬要烧纸,要敬祖。现在更多的,只是手机上弹个提醒,大家各忙各的。
![]()
村东老李家说,今年是九月十八,双数。老李拿出自家日历给大家看,“立冬逢双,脱棉衣。”意思是这个冬天要暖和,不像前几年那样冷得屋外没人。可有几个年轻人直言,这些都是老一辈说的,科学不支持呢。可老李不管,嘴里嘟囔:“你们年轻人懂吗?我一辈子种地都盯着这些农谚活着。”
有人追问,单数和双数到底怎么分?老人说要看农历。不是阳历。阳历就那么几天,农历才分单双。逢九这些天叫单。逢零这些天叫双。逢单冷,冻死牛。逢双暖,脱棉衣。城市里的人笑,农村人却多信,嘴上没说,其实心里都记着。
“立冬逢单,冻死牛。”这是村里每逢立冬必提的话题。以前冬天,牛活不下来就得卖。穷人盼天冷,雪厚地不缺粮。可牛要是冻死了,家里一年积蓄全没了。有人说老天不由人,天冷天暖都得活。有农民说,只要逢单,赶紧加柴禾。哪怕今年说是逢双,也有人不敢偷懒。
![]()
一桌子人在屋里分两拨。有人觉得这话讲理,没太阳冻死人。也有人觉得老古话没谱。现在暖气空调都有,怕啥冷。可村头老秦发话了:“传统就那样,咱们总还是靠天吃饭。”年轻人说天气早就能在APP查到,还用农谚么?但老秦坚持说:“你们信不信是你们的事,我还是信这些。日子不过就是等天翻脸。”
有人说立冬吃饺子能保暖,这一说法村里没人反驳。老太太做饺子,边包边讲:“过去能吃一口饺子是过年,现在天天吃,谁还在意。”有小孩问为啥要吃饺子,老太太只说能暖耳朵,管饱。以前过节才能吃,现在饺子摆满街头。小孩飞快吃完一盘,又唤着要蘸醋。老太太摇头,你们不知道过去的苦。
“冬天怕不怕冷?”问出来全场安静。有小伙子笑:“冷就穿棉衣,不冷就脱。”村里老人却看天,说天冷地才结实。都说瑞雪兆丰年,雪厚地里庄稼长得好。可今年逢双,老古话说天气要暖。敢不敢脱棉衣?没人敢随便脱。
![]()
有人提,今年到底冷不冷?气象站说,要看具体情况,每年变化大。老人只说自己信老古话,气象站再准也不替天。有人反问:“那遇上立冬逢双,真的会暖和吗?”老人说,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没人能保证。年轻人觉得现在什么都讲科学,老农民觉得自己种了一辈子地,凭经验判断也差不了多少。
有人争论“冻死牛”到底是夸张还是事实。老辈人说有年头真的牛死过,天冷得屋里都得用木柴烧一天。现在养牛少了,谁还管冻不冻。可老人还是用这个说法提醒子孙,年老了怕冷,早点备棉衣。年轻人顶嘴,说现在啥都能买,没牛也没人怕。
![]()
村里聊起去年立冬,也有争论。有人说去年逢单,结果真冷,冻了两家牛圈。有人说单双早就不准,有年逢单不冷,逢双反倒下雪。老人总是说经验不能全信,但也不能全不信。大家信一半,怀疑一半。到底怎么选,就在自己心里。天数不是人能算,日子还是自己过。
全村人又围坐一起,饺子热气腾腾,窗外天色模糊。立冬就是这样,冷暖交替,日子翻过一页。你信古话,天也没变;你信气象预报,身上棉衣也穿得牢。
到底今年是要添衣,还是可以脱?到底单数是真的冷,还是双数真的暖?大家各说各的理。谁都不敢拍着胸脯说准。今年的冬天,是冷,是暖,没人能说清楚。
你怎么想?你信哪种说法?家里老人是怎么做的?
立冬习俗你还记得哪一些?这一句“冻死牛”你听过吗?不管信不信,冬天总是要来了。
你,是选择添一件棉衣,还是等着脱?
冬天到了,你准备好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