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美国防务网站Breaking Defense刊出一篇颇具争议的评论文章,标题直接宣称:“后勤是美国对华威慑的阿喀琉斯之踵”。
文章作者是战略研究机构Oxford China Policy Lab的埃克·弗赖曼与哈里·哈勒姆,两人均长期跟踪中美战略竞争话题。他们的判断引发强烈关注:如果太平洋战事爆发,中国可能在“第一声枪响之前”就已赢得战争。
在这篇文章中,他们将美国在印太地区部署的后勤补给系统视为潜在“决定胜负的变量”,甚至不惜借用二战“珍珠港”来渲染后果,试图唤起美国社会对战争早期情境的危机感。对中国而言,这类话语虽显夸张,但也预示着一种真实的战略焦虑:美国正在自我检讨一场可能“输在物流线上的战争”。
而这种焦虑,正借助评论、智库报告与预算博弈,在华盛顿形成一套完整的行动逻辑。
![]()
美军的现实困境
文章所提的“致命短板”,核心是美军在印太方向上日益脆弱的后勤链。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在太平洋方向高度依赖一套由夏威夷、关岛、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盟国节点构成的后勤网络,这些前沿设施在远程导弹日益普及的当下,安全性已备受质疑。
2022年美国海军关闭红山燃料库后,五角大楼承认对夏威夷及西太平洋地区的油料保障面临挑战。该库原本可容纳1.87亿加仑燃料,是印太舰机的关键供给节点。其停用之后,美国不得不将燃料储备转移至分布式设施,但运输周期拉长、装卸效率下降,直接削弱了危机应对能力。
兰德公司在2023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美军未能实现基地“分布式部署”、供应线“多样化疏通”,将很难在遭遇敌方第一波打击后恢复节奏。尤其是关岛、冲绳等战略支点,虽被强化加固,但仍面临通信、电力、物流、电子战干扰等全维打击风险。一旦这些节点失效,哪怕美军舰队与战机尚存,补给断裂也将迅速拖垮作战能力。
这不是假想敌的宣传,而是美国军方内部越来越难以掩盖的现实。
船老、船少、船不够用
即便基地暂时可保,美国也面临更基础的运输能力短板。弗赖曼与哈勒姆特别强调,美军的后勤运力并不掌握在高调亮相的舰队和航母上,而在一批老化严重、长期低可用的运输船只中。
美国交通部下辖的“预备役海运队”目前共约45艘船,船龄平均超过45年,多数为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制造,其中一部分仍使用蒸汽推进系统。美军自己的海运司令部也在2025年报告中承认,该队伍的维护水平与战备率不足,可能难以支撑大规模投送任务。
更严重的是,美国自有注册商船数量在过去20年持续萎缩。目前可用于动员的美国籍商船数量不足200艘,相比冷战高峰时的6000艘已是断崖式下降。国防运输司令部一度尝试动员民用船队协助训练与演练,却频频遭遇人员短缺、设备故障、法规限制等问题。
这类隐性问题,在和平时期或许可暂时掩盖,但一旦跨洋调动进入实战节奏,将直接影响弹药、燃料、备件与人力的持续输入能力。五角大楼已多次在听证会中承认,“运输是美国战略力量投送的薄弱环节”,而目前缺乏快速修复手段。
PDI名义下的钱去哪了?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美国国防预算中最直接回应中国议题的项目,便是2020年设立的“太平洋威慑倡议”(PDI)。这一倡议最初由国会主导设立,用以系统应对中国军事崛起,涵盖演训、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投资、军援等方向。2025财年,该项目预算接近98.6亿美元,涉及70多个子项目,表面看似积极。
但弗赖曼与哈勒姆指出,PDI已逐渐沦为“各种优先事项的杂烩包”,真正用于后勤和运输能力提升的预算占比过低。他们呼吁,PDI不应再像“冷战剧本的翻版”,而应聚焦在“战前前置补给与后勤韧性建设”上,确保关键设施在开战头几小时不被瘫痪。
以印太司令部自行上报的“未满足优先事项”为例,2025财年额外列出了超过110亿美元的需求清单,涵盖分布式加油设施、基地掩体建设、新型通信链与弹药前置部署等内容,但大部分被国会压缩或转移。海运、人力保障等项目更因“成本高、收益慢”被边缘化。
由此,作者呼吁国会重新审视资金投向,将预算优先权下放给印太司令部,使其具备在战区内灵活安排后勤投资的权力。这不仅是战术问题,更是军种间、国会内、利益集团之间的一场实质博弈。
谁在推动预算方向?
这类关于“后勤就是胜负关键”的叙事并不新鲜,但它之所以频频出现在权威平台上,其背后正是华盛顿政治生态的现实体现。
首先,是军种之间的预算竞争。空军与海军在PDI中长期占据大头,而运输、后勤、基建类支出因缺乏“技术话语权”与“可视化效果”,在预算争取中屡屡落败。以往强调“杀伤链”的军官与承包商,正试图以“补给链”为新卖点,争夺国会注意力。
其次,是军工企业试图扩展自身业务边界。造船企业开始争取“海运支援舰”订单,工程承包商则以“印太前沿弹药库”项目寻求切入基础设施赛道。这种将后勤“资本化”“项目化”的动向,背后依旧是预算动员的经典路线。
最后,是政治人物对安全议题的投机运用。在联邦政府停摆期间,大量现役与预备役军人一度面临薪资中断,而军方被迫动用科研和采购账户“填工资”,这类紧急腾挪事件为“后勤危机”提供了舆论助燃剂。在2025年国会听证会上,已有议员以此为由,要求加大对军工制造基地和港口设施的特别拨款。
在这层意义上,“开枪前就赢了”并非战略判断,而是预算语言。它为军方、承包商与地区利益集团提供了话语共识——将对华竞争转化为预算动员的政治资本。
读懂其焦虑,而非迷信其判断
对于中国而言,这类言论不应被解读为“对方认输”的信号,而应视为对方正试图调整资源配置、重构部署节奏的体现。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美军在印太地区的基础设施将更加重视“韧性设计”“分布式部署”与“快速修复能力”,盟国如澳大利亚、菲律宾、帕劳等可能被进一步纳入弹药与油料前置网络。同时,美国可能逐步放宽对民用船队的法规约束,以拓展战时运输选项。
更重要的是,美国此次公开暴露“后勤短板”,并不意味着其能力将一直维持当前状态。从欧洲威慑到印太威慑,美国军政系统已经多次展现“用恐惧制造预算空间”的熟练技艺。
因此,中国在看到美方焦虑时,更应冷静研判其真实能力曲线、政策延伸方向与成本承受阈值,稳步提升自身海上综合保障、应急物资调度与联战后勤体系,而非沉醉于“他们认怂了”的幻象。
当美国战略专家开始用“后勤”而非“航母”来论证战争的成败,说明真正被卷入算计的已不只是武器平台,而是更基础、更难补课的能力。对于中美这样级别的对手而言,任何一方的“开战即胜”都不现实,战争门槛的重新设定,也许正是从一艘老旧补给船开始的。
这才是“战争在开枪前就输掉”的真正含义。不是因为对方更强,而是因为你没准备好补给线的断点。对于美国如此,对于中国亦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