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波音客机降落在塔什干机场,机身上印着“美国制造”的字样。同一时间,哈萨克斯坦的荒原深处,两座钨矿的开采权正式移交至美国私营企业。2025年11月6日,特朗普在白宫召集中亚五国领导人,一场以关键矿产为核心的地缘经济博弈,正式拉开帷幕。
美国正系统性重构全球资源供应链。此次“C5+1”峰会并非简单外交会晤,而是其“矿产安全战略”的关键落子。350亿美元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十年承诺、美企控股哈萨克斯坦钨矿、塔吉克斯坦稀土被纳入人工智能产业链规划——这些动作指向一个清晰目标:打破中国在稀土冶炼等环节的主导地位,打造一个由盟友支撑的“去中国化”矿产网络。
![]()
俄罗斯并未坐视。它以核能为支点,通过Rosatom主导哈萨克斯坦首座核电站建设,并深度参与铀资源开发。在塔吉克斯坦,俄方牢牢掌控锑矿项目,延续其在传统战略资源上的控制力。俄与中亚的能源互联网络仍在强化,天然气管道与电力系统构成隐形屏障,维系着莫斯科在中亚的影响力根基。
![]()
而欧洲的选择是资本与规则并重。欧盟通过“全球门户”计划向乌兹别克斯坦铜矿注入16亿欧元,同时推动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试图以绿色标准重塑中亚资源开发逻辑。其目的不仅是获取原料,更是要建立一套排除特定竞争者的供应链秩序,与美国形成战略呼应。
但现实制约显而易见。美国虽能签下大额订单,却难以填补冶炼技术缺口。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仍集中在中国,美欧短期内无法复制这一完整链条。中亚国家亦非被动棋子——它们正利用大国竞争争取最大利益,一面引入西方投资,一面维持与中俄的传统合作,甚至推动“绿色矿山标准”以应对西方环保压力。
![]()
这场资源争夺已超越政府层面,成为全球企业战略布局的风向标。波音订单背后是航空巨头的市场博弈,私人资本收购矿权则揭示出能源转型下资本的新流向。中亚不再是边缘地带,而是决定未来技术主导权的核心战场。
谁掌控矿脉,谁就掌握未来工业的钥匙。但真正的安全,不在于孤立的供应链,而在于能否在竞争中构建可持续的合作生态。否则,资源之争终将陷入零和困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