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层在韩国釜山举行了一场未设记者席、不发会后公报的“闭门会晤”。表面上称为经贸磋商,实则已超出贸易范畴,成为双方权力系统对话、利益交换、危机缓和的多维平台。尽管对外披露寥寥,但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白宫发言人以及特朗普本人罕见一致表态,释放出的政治信号已足以证明这次会晤的分量。
据多家国际主流财经与外交媒体交叉报道,会议成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五项内容:暂停对部分中国商品的新增关税,中方调整稀土出口审批配额,中方配合加强对芬太尼前体物质的出关监管机制,中方恢复部分农产品订单的自动采购机制,以及双方高层热线沟通机制的重启。这五项议题的背后,代表的是一个实质性的现实判断:双边关系需依靠利益交易维系,而非意识形态驱动。
特朗普在谈判成果曝光后亲自发声:“我们要让美国再次强大,这需要中国。”而贝森特的表述更加明确:“美中之间不可能脱钩。”这种表态,在2023年还难以想象,如今却成了美方在全球供应链重构大潮中对自身能力边界的一次重新估价。
《金融时报》的社评点明了这场会谈的关键:“中国不再以对抗姿态回应施压,美国则不得不接受交换利益是合作的前提。”也就是说,“重启热线”表面看是沟通,实则是默认了“桌上交易”的合理性。
然而,在这场再平衡刚刚启动的时刻,欧洲的反应暴露了其被排除在博弈格局外的焦虑与孤立。
![]()
欧盟措手不及,争取“与美国同等待遇”
11月3日,欧盟委员会临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被设定为“关键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尽管会议没有直接提及中美釜山会谈,但发言人措辞中“要求获得与美方同等待遇”的言外之意已经溢出纸面。
欧方真正担忧的,并非稀土本身的中断,而是地位的丧失——失去优先对话权、被中方跳过、被排除在资源配置的主导路径之外。彭博社援引一位欧盟外交人士透露,布鲁塞尔事前并不知晓中美在稀土出口放行机制上的具体沟通,也未受邀参与其中的评估或同步磋商。
南华早报的评论更为犀利:“在全球资源趋紧的背景下,谁获得中国稀土的稳定配额,谁就拥有下一轮科技与能源升级周期的主动权。欧盟不是担心断供,是害怕失势。”该评论同时指出,这种地位的丧失,并非突发,而是长期积累信任损耗的结果。
欧盟官员的表态明显更加急切。有参与相关磋商的一位匿名人士向路透社表示:“我们不希望被视为被动接受者。欧盟应是中国对话中具有平等地位的伙伴。”但“平等”从来不是自带前提,而是由交易能力和信任积累决定的。
而这恰恰是欧盟过去几年亲手葬送的基础。
欧方亲手拆掉了桥
2024年底,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强制要求中国资本退出安世半导体的实际控制权。这一事件在中国政府内部被视为重大敌意行为,中方迅速做出回应,暂停与荷兰的半导体供应链技术对话,并将稀土、锗、钨、钛等战略资源的出口审批程序升级处理。
欧盟并未对荷兰此举表示保留,反而通过欧洲议会为其辩护,随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降低对华依赖”的法案,包括《关键原材料法案》《绿色产业法案》等。这些立法看似中性,实则大幅提高了中资企业在欧洲参与高端制造链条的门槛,并将技术投资筛查常态化。
这一套政策组合拳,在中方看来近乎于“双重否定”:既拒绝中国参与上游技术合作,又要求中国继续提供下游战略资源。合作的基本逻辑由此被拆解,信任机制自然坍塌。
《德国商业周刊》近日评论指出,欧盟当前对华政策已陷入“姿态正确、行为失效”的混合状态:既不想放弃与中国的市场与资源绑定,又要向内部政客展示“政治强硬”,结果是既得不到信任,也谈不成协议。
相比之下,美国的交易逻辑尽管强势,却始终明确:你让利,我回应;你配合,我降税。特朗普政府对华的敌意与交易并行不悖,这种可预测性反而更容易让中方做出响应排序。
中方当前的排序已极为清晰:美国是交换型谈判对象,欧盟是待观察对象。
中美谈判重回双边主导
此次釜山会谈的真正信号不止于条款细节,而是国际规则正悄然重组:多边机制的话语空间在萎缩,资源与市场的主导权正重新回到双边协议之中。尤其是在稀土、能源矿产、药物原料等关键领域,过往以“全球规则”“平台协商”作为缓冲的中立空间,正在被直接交易与优先排序取代。
欧盟的尴尬在于:其一直自认为是多边主义的守护者,但现实是,中国早已将资源配置的锚点转向交易效率而非平台协调。法国国家国际关系研究所在最新一期分析报告中指出:“欧盟在双边贸易主导型谈判中几乎没有竞争力,因为其政策决策周期冗长、成员国利益分散、执行机制模糊。”
而在2025年,中欧之间围绕绿色能源、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的冲突已进入密集周期。欧盟先后对中国光伏、电动汽车、电池组件启动“反补贴调查”,中国工信部则将这些欧盟调查主体企业列入“失信观察名单”,其背后的实质是供应链合作被政治风险严重干扰。
结果是,中方在未来资源出口许可与配额谈判中,采取了“分级对待”策略。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除德国与法国两国尚保留高层通道外,布鲁塞尔层面的谈判机制事实上已被搁置。
《日经亚洲》援引一位中国国内学者评论称:“北京并未关闭欧方窗口,但也不打算继续等位入席。”对欧盟而言,这无异于被移出主桌。
欧盟身份危机加剧
从此次釜山会晤的节奏可以看出,中方已经在重新定义“伙伴”的分类标准:基于信任与可预测性的优先合作对象将被纳入早期谈判,而姿态模糊、政策双轨、意识形态先行的对象将被延后处理。
据接近中方谈判的观察人士透露,北京当前对欧盟的判断是“合作可为,但不值优先”。这并非完全封锁,但意味着中欧互动将进入等待模式,任何合作议题都需欧方先改“气质”,再谈条件。
一位德国外交智库负责人对媒体指出,如果布鲁塞尔继续推动以“保护主义”为底色的产业筛查机制,中方很可能会在关键资源审批方面设定差异化机制,即所谓“友商优先、审查者滞后”。
这既是现实层面的博弈,也是一种对规则信任的惩戒。
此次中美重启接触所释放的最大信息,并非短期政策调整,而是双方确认在双边框架下“利益换稳定”的基本模式可以持续运行。而这套模式对欧盟而言,几乎构成了结构性排他:其既不再拥有制度性优势,又难以在资源端提供等值交换筹码。
布鲁塞尔仍有时间修正方向,但窗口期不会无限存在。若继续在“技术去风险”与“战略依赖”之间骑墙摇摆,欧盟或将在未来更多全球交易中被边缘化。
现实已经写在釜山的谈判桌上:主桌上只有换得起筹码的人,旁观者的身份无法换来发言权。此时此刻,欧盟官员频频表态的急切与外媒连篇分析的焦虑,不过是被剥夺角色之后的自我提醒。
外交从不讲情绪,只讲牌面。当一个曾经的玩家如今连上桌的门票都难以获得,问题早已不是谁拒绝谁,而是谁被时代的逻辑淘汰在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