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话:“食未”(吃了吗)、“好食”(好吃)、“慢慢行”(别着急),
比如吃卤面的时候说 “这碗面好食!”,老板会觉得你很亲切。
泉州话:“食饱未”(吃饱了吗)、“真水”(很好看 / 很好吃)、“紧来”(快来),
比如吃肉粽的时候说 “这个粽真水!”,老板会给你多加点花生。
![]()
福州人一脚踏进莆田和泉州,第一口风就裹着闽海的咸润,却嚼出两种不一样的味
莆田的风是诚的,吹过湄洲岛的妈祖像带着卤面香;
泉州的风是活的,掠过西街的骑楼裹着面线糊香。
两座城的人,连骨子里的脾性都不一样。
莆田人的劲儿是 “厚”,像青花碗里的妈祖面,鲜醇裹着料足,得慢慢品;
泉州人的劲儿是 “泼”,像粗陶碗里的肉粽,油香裹着糯实,一口就提神。
![]()
莆田人语速缓,句子尾端总带点 “哦”“呀”,
“明天去湄洲岛拜妈祖哦,顺便逛下广化寺,
中午在那儿吃海蛎煎呀”,像莆仙戏的慢板,听着软和;
泉州人语速快,词里带着股 “热乎”,
“要去开元寺就早点走,周末人多!我跟你说,
走中山路不堵车”,话没说完,
已经掏出手机给你看蟳埔村簪花预约,生怕你漏了打卡。
![]()
走在街上,连脚步的节奏都不一样。
莆田人走路慢,手里拎着刚买的兴化米粉,
边走边看路边的妈祖文创摊,遇到熟人就停下,
“今朝天好,去绶溪公园遛弯不?”;
泉州人走路快,肩上挎着包,
踩着西街的青石板往蟳埔村赶,哪怕是逛老街,
脚步也带着劲,“快点走,晚了簪花摊就排队了”。
![]()
莆田想逛妈祖文化,住湄洲岛附近最好,
推窗就能看大海,早上能赶早拜妈祖,
走路去妈祖庙也就 10 分钟;
泉州想逛闽南风情,住西街附近方便,
离开元寺、钟楼近,晚上能逛夜市,
走路去蟳埔村也就 20 分钟;
![]()
莆田的美食,绕不开 “醇厚”—— 莆田卤面要吃 “老莆田卤面” 的,
汤浓面滑,蛏子鲜,海蛎嫩,加勺胡椒粉,
暖到心里;妈祖面要吃妈祖庙周边的,
配料足,有虾干、香菇、瘦肉,象征 “平安圆满”;
海蛎煎要吃街头的小摊,海蛎多,薯粉少,
蘸点甜辣酱,一口一个停不下来。
泉州的美食,离不开 “鲜活”—— 面线糊要吃 “西街曾氏面线糊” 的,
糊稠线细,醋肉香,大肠嫩,加勺蒜蓉醋,
鲜得掉眉毛;肉粽要吃 “东街钟楼肉粽” 的,
糯米糯,馅料足,有香菇、虾仁、五花肉,
咬一口满是油香;土笋冻要吃现做的,
Q 弹爽滑,蘸点酱油芥末,越吃越鲜。
![]()
历史文化这块,莆田和泉州各有各的韵味。
莆田有湄洲岛妈祖祖庙,是全球妈祖信仰的发源地,
妈祖像高 14.35 米,站在像下祭拜,心里满是虔诚;
逛完祖庙,去广化寺,是福建四大名寺之一,
红墙黛瓦配着古柏,听着钟声心里特别静,
秋天的广化寺满是银杏,像铺了层金。
泉州的历史更 “鲜活”—— 开元寺是必去的,
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寺院,东西塔立了千年,
塔身的浮雕超精美,站在塔下看西街的烟火,像穿越到古代;
逛完开元寺,去西街,是泉州最古老的街,
骑楼里开着老字号、文创店,能买土笋冻、肉粽,
晚上灯笼一亮,像《清明上河图》里的场景。
![]()
莆田 3 天、泉州 2 天就够了。
莆田第一天:湄洲岛妈祖祖庙 + 黄金沙滩,
中午吃海鲜,晚上逛湄洲岛夜市;
第二天:广化寺 + 绶溪公园,中午吃莆田卤面,
晚上听莆仙戏;
第三天:莆田市博物馆 + 西天尾扁食店,
中午吃扁食,晚上收拾行李。
泉州第一天:开元寺 + 西街,中午吃面线糊,
晚上逛钟楼夜市;
第二天:蟳埔村 + 清净寺,中午吃肉粽,
晚上带土笋冻返程。
![]()
在莆田,找个卤面店坐下,嗦碗热汤,看妈祖宫的香火;
在泉州,找个面线糊摊坐下,吸碗鲜糊,听西街的吆喝。
两座城都有自己的味道,莆田的厚、泉州的活,
像两种不同的闽海烟火,混在一起是福建的暖,分开来各有各的妙。
走的时候你会发现,莆田的卤面香还在嘴里留,
泉州的面线糊鲜还在心里存 —— 这就是闽海,让人来了就忘不了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