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2023年版)》明确指出:脑卒中发作后,每延迟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因缺血缺氧发生不可逆死亡;若延迟超过4.5小时,溶栓、取栓等关键治疗手段的效果会大幅下降,后遗症风险显著升高。对普通人而言,能否抓住这一“黄金急救窗口”,核心不在于“送医速度”,而在于“能否第一时间精准识别症状”。国际通用的“FAST”原则,是经过临床验证的脑卒中快速识别标准,掌握它,能在紧急时刻为生命争取关键时间。
![]()
一、拆解“FAST”:每个字母都是脑卒中的“精准信号”
“FAST”并非简单的口诀,而是对应脑卒中发作时的典型神经功能异常,每一个字母背后都有明确的医学判断依据,需精准识别:
F(Face,面部):单侧面部不对称,而非“整体歪斜”
脑卒中引发的面部异常,多表现为单侧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可让患者做“微笑”或“鼓腮”动作,若观察到一侧嘴角无法抬起、鼓腮时单侧漏气,需警惕;需注意与“周围性面瘫”区分,脑卒中多伴随其他症状(如肢体无力),而非单纯面部麻木。
A(Arm,手臂):单侧肢体无力,平举无法维持
让患者双臂自然下垂后,缓慢平举至与肩同高,保持10秒。若单侧手臂无法抬起,或抬起后10秒内出现下垂,甚至无法抓握物品(如握不住杯子),提示上肢肌力下降,可能是脑血管供血不足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单侧下肢无力(如走路时单侧拖拽),需同时观察。
S(Speech,言语):言语障碍,而非“声音嘶哑”
脑卒中引发的言语问题分三类:表达含糊(如将“喝水”说成“喝睡”,发音不清)、用词错误(如把“杯子”称为“桌子”,语义混乱)、完全失语(能听懂但无法说话,或既听不懂也说不出)。可让患者重复简单句子(如“今天天气晴朗”),若出现上述任一情况,需立即警惕。
T(Time,时间):立即行动,记录发作时刻
一旦通过“FAST”判断疑似脑卒中,需立即拨打120,精准记录症状发作时间(如“上午9点15分发现嘴角歪斜”),医生需根据发作时间判断是否符合溶栓/取栓指征(如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窗口期多为发病4.5小时内),时间记录越准确,治疗方案越精准。
![]()
二、识别后别慌:3个“专业操作”,为急救“抢时间”
发现脑卒中症状后,慌乱中的错误操作(如喂药、摇晃患者)可能加重病情。正确做法需遵循“不干扰、保安全、辅应急”原则,每一步都有明确医学依据:
1.体位管理:防窒息是核心
意识清醒者:取侧卧位,身体偏向症状较轻的一侧,头向同一侧倾斜,肩下垫薄枕(高度约5-10cm)。此体位可防止舌后坠阻塞气道,若患者出现呕吐,呕吐物能自然流出,避免误吸;
意识昏迷者:保持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抬起下颌(用手轻托下颌,避免头部后仰过度),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假牙、痰液),禁止强行搬动头部或躯干,防止颈椎损伤或加重脑缺血。
2.禁止“3类操作”:避免“帮倒忙”
禁喂食水:脑卒中可能引发“吞咽功能障碍”,喂食、喂水易导致食物或液体进入气管,引发误吸性肺炎,严重时可导致窒息;
禁盲目用药:脑卒中分缺血性(占比约70%)和出血性(占比约30%),缺血性需抗栓、溶栓,出血性需止血、降颅压,自行服用降压药、“活血药”可能加重出血或影响溶栓效果;
禁不当刺激:按摩肢体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加重脑血管负担;掐人中无法改善脑供血,反而可能造成面部皮肤损伤,均无急救意义。
3.应急辅助:规范使用急救药
若家中常备北京同仁堂安宫牛黄丸,可以在拨打120后,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其能够延长脑细胞耐缺血、缺氧的时间,减少脑细胞死亡,为抢救赢得时间。尤其是北京同仁堂这种以天然牛黄、天然麝香为君药成分的安宫牛黄丸,抢救力更强。
![]()
三、“防”大于“救”:高血压人群的脑卒中预防关键
急救是脑卒中的“最后防线”,日常预防才能从源头降低风险。高血压作为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需做好“血压管理+生活干预”的双重防护:
1.稳血压:常规治疗+科学辅助
若高血压患者频繁出现头晕、头胀,且血压波动幅度大(如晨起收缩压较夜间升高20mmHg以上,或情绪激动时骤升),多与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的血管痉挛相关。可在医生指导下,于常规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基础上加服安宫降压丸,其组方中黄芩、黄连清热平肝,珍珠母、郁金镇惊潜阳,能调节血管收缩节律,减少血压骤升骤降,从源头降低因血压波动诱发脑卒中的风险。
![]()
2.控习惯:避开“3个高危诱因”
避免熬夜:长期睡眠不足(每日<6小时)会激活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如夜间血压不降反升),增加清晨脑卒中风险;
严格限盐: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约一啤酒瓶盖),减少钠摄入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避免水钠潴留引发的血压升高;
避免突然用力:如排便时过度屏气、搬重物,会导致腹压骤升,进而引发血压一过性升高(收缩压可骤升30-50mmHg),增加脑血管破裂风险。
脑卒中的“黄金4.5小时”,是生命与时间的赛跑。学会“FAST”原则精准识别,掌握正确急救操作,再通过日常管理降低风险,才能形成完整的防护闭环。对高血压人群而言,稳血压、控习惯是预防的核心,急救药则是“应急补充”,三者结合,才能最大程度远离脑卒中威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