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蔡文武
本报记者 | 田新元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科普工作已经成为滋养创新土壤、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关键。深圳宝安科技馆自1999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观众逾500万人次,其中超80%来自深圳、广州和香港等大湾区城市,成为深圳“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标杆案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科普阵地,宝安科技馆坚持以科普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厚植发展优势,为区域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展教升级,打造“科学+”融合新场景。为突破单向输出的传统科普模式,进一步满足公众多元化科普需求,宝安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紧扣宝安作为工业大区和科技创新高地的产业特色,依托区域创新资源,着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科普内容转化,将本地科技创新成果与前沿科学发现融入互动展项,不断在展教体系上进行全方位创新升级。
在科技馆常设展厅中,除了展示基础学科常规互动展品,更引入由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VR)等先进技术打造人工智能主题展区,让科普内容始终与科技前沿同步,真正做到“常展常新”,不断提升展览科学教育内涵。
宝安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还构建了多层次、跨学科的科普课程体系,系统开设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想、3D工坊、科技小制作等科普课程,截至2025年9月底,已累计开展科普课程近百场次,覆盖青少年儿童逾千人次,通过沉浸式体验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科技魅力,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助力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精准发力,深耕青少年科普与基层服务。在青少年科普领域,宝安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紧扣关键节点和教育需求,挖掘科普功能内涵,充分撬动宝安科技馆场馆现有科普资源,助力科普教育双向融合。自2025年3月开展“每周半天计划”以来,中心积极响应配合学校开展主题研学活动,配合宝安区中小学校做好“每周半天计划”课程开发工作。目前已接待逾10所学校的数千名师生到宝安科技馆开展主题研学活动,将学生带入科学的真实环境中学习,弥补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
“深圳的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能走进生活、改变生活的。”宝安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宝安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还用好深圳市区域唯一的一辆中国科协分配的科普大篷车,常年开展“流动科技馆”“科学实验秀”等科普项目进社区、进学校、工业园区活动,每年惠及市民、师生数万人次,让科普资源与服务均衡覆盖与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体验科学魅力。
数据印证成效,科普赋能城市创新。据最新运营数据显示,宝安科技馆假期日均客流超2000人次,远超同规模科技馆。这是公众对优质科普资源的热切渴望,也是科技馆在激发全民科学兴趣、营造社会创新氛围的扎实成效。随着深圳科学技术馆(光明区)建成投用,宝安科技馆与光明科技馆共同构成全市科普服务“双核驱动”新格局,深圳正以科普为纽带,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更深层次的同频共振,加速构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