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成都发布推出“向往的园区”系列调研报道活动,通过对成都全市十余个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园及特色园、园中园进行走访调研,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园区动力图景。 如何立特色,强产业?怎样以创新,强动能?何以向改革,要活力?成都发布、红星新闻推出《“园”动力,创未来》系列观察报道,问道特色之“立”,创新之“源”,改革之“进”。
![]()
作为城市经济发展“主阵地”的产业园区,探新求变是活力的来源,是不变的主题。
一年前,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拼经济搞建设,关键在产业,重点抓园区,最终看质效”的核心导向,正式开启“立园满园”行动,并将“改革赋能”作为提升园区运营水平的核心抓手。
这一年,全市各个园区快速从“量的快速增长”转段进入“质的有效提升”阶段,面对同质化竞争、资源错配、创新不足等日益凸显瓶颈,显然,唯有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以系统性变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方能推动产业园区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以改革促发展,问改革出质效,关键在于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将232项涉企政务服务全面下沉至园区基层,无疑是一项明显改革;金牛高新园区通过市场化破局低效用地,“寸土”生“寸金”,闲置仓库变身智造基地;成华经济开发区开展“全员竞聘”,破除用人制度藩篱,也是一种改革;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园区内部建起“园中校”,推倒产教中间无形“围墙”,同样是一种改革……
这场深刻变革不仅让“立园满园”取得扎实成效,更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持久动能——向改革要活力,既是当下破题的关键,更是未来前行的方向。
从“行政主导”到“市场驱动”
产业园区怎样当好企业“市场合伙人”?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句在成都园区改革中高频出现的理念,正是“小管委会+大专业公司”模式的核心逻辑。过去,部分园区受困于“房东思维”,行政化干预过多导致业态散乱、资源闲置,园区载体的内在价值与产业潜力难以释放。如今,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自我革命”,成都园区正实现从“管理者”到“运营者”、从“收租者”到“合伙人”的角色蜕变。
![]()
▲东郊记忆园区中央大道 红星新闻记者 王勤 摄
缤纷金秋,东郊记忆的中央大道上“长”满了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年轻潮人,音乐现场、戏剧表演、艺术展览、时尚市集……首展、首演、首秀、首店纷纷落地,打开了一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一园千面”。然而,这座由老厂房改造的园区曾深陷业态重复、活力不足的困境,转机始于成都传媒集团引入专业运营团队“东方正火”的改革——园区管委会彻底退出具体运营,专注战略把控与安全监管;运营公司全权负责业态规划、招商培育,甚至拒绝短期高租金的国际品牌,转而培育与园区气质契合的潮流业态。
这种“管理机构+运营公司+N”模式,让商户从“租户”变为“青春合伙人”,300余家商企与潮牌在此扎根,21家全国首店、23家西南首店相继入驻,年客流量突破1700万人次,成为工业遗产活化的全国典范。
打破体制壁垒,引入市场化运营逻辑,类似的探索在成都“多点开花”。在天府软件园青城园区,这里创新“领导小组+管委会+公司”模式,管委会与高都公司人员交叉任职,聚焦四大产业赛道建立全流程招商机制,未满“周岁”已注册企业41家,预计全年营收突破15亿元;在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这里设立省内首家法定机构,以“领导小组+法定机构+专业公司”模式实现管办分离,市场化运作效率大幅提升;在成都影视城,通过组建文化传媒公司,“管委会+平台公司”机制让其成为剧组拍摄首选地。数据印证着模式的成功,这些园区的营收增速、企业集聚度均大幅领先传统园区。
成效背后,是行政边界与市场活力的清晰划分,但面向未来,园区专业化运营仍需向更深层次迈进。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指出:“未来园区的竞争,本质上是产业组织能力的竞争。”当前成都园区的运营改革虽解决了“谁来做”的问题,但在“做什么”“怎么做优”上仍有提升空间。
当“产业园区运营市场化、专业化”成为普遍共识,但还应思考,如何在专业化运营中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管委会当好“服务员”,让运营公司做好“操盘手”,让企业成为“主力军”,形成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
以“扩权赋能”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园区事怎样园内办?
今年6月底,来自菲律宾皇家航空公司的一架A320飞机,被缓缓拖入位于双流经济开发区的空客成都公司停机坪,等待后续维修,这标志着四川首单区外保税维修业务成功落地。
全省首单区外保税维修业务落地背后,是双流经开区建立“关企联络员”机制,一对一协助企业完成相关备案、为企业开通“7×24小时”绿色通道,保障首批区外保税维修货物顺利通关。
![]()
“仅这次一架飞机入境维修,就节省约4000万元的担保额度,极大地降低了企业运营压力。”空客成都公司相关负责人的直接获得感,源于园区服务的持续革新。双流区政府将44项高频审批事项下沉至园区管委会,多个政府部门专业审批人员长期入驻办公,推动政务服务窗口向园区延伸。仅今年1至8月,园区累计注册企业11000余家,行政审批办件量多达823件。
长期以来,“跑多次、进多门”“权限不足办不了”是企业办事的常见痛点,“有责无权”“看得见管不了”是部分园区的难解困境,极大地制约了决策效率和服务精度。过去一年,成都各个产业园区开始尝试将改革锋芒指向权责边界,推动管理权限“应放尽放、精准下放”,将“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从承诺变为现实。
![]()
▲成都国际铁路港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自贸区优势,将132项区级权限下沉园区,形成232项涉企服务事项清单,实现企业开办、项目立项、环评审批等高频事项“不出园”办理;成都经开区则整合规划、建设等职能,推动工程建设审批权限集中,通过“多审合一、多评合一、多验合一”制度创新,将项目审批周期从141天压缩至40天。
在此过程中,服务创新成为了园区效能提升的关键。青羊经开区打造嵌入式政商事服务中心,纳入137项高频事项,构建“集成联办、增值服务、兜底帮办”模式,全流程平均提速超50%。成都国际铁路港则将服务向企业门口延伸,设立蓉欧涉企驿站,开通“亲清政务直通车”,创新智能客服、“无感智办”等智慧服务,累计办件达16803件。
效能变革的成效已显现,但企业对服务效率的追求永无止境。当前,部分园区仍存在权限下放“明放暗不放”、跨部门协同衔接不畅、智慧服务水平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未来园区运行改革中得以精准破解。
园区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的稳扎稳打。具体到园区效能变革,则需进一步探索从“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升级,借助数字赋能打破部门壁垒,推动服务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延伸,通过服务效能的“质变”为企业发展减负增效,让园区真正成为企业成长的"沃土"、产业创新的"摇篮"。
从解决个案到破解类案
“进解优促”如何成为改革试验田?
改革,往往由现实矛盾倒逼产生,而后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深层次问题。从某种程度而言,改革的逻辑,是通过制度设计将解决一个问题转化为解决一类问题。而成都自去年开始启动的“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简称“进解优促”)行动,把服务阵地建在一线,通过解决“难点”打通企业发展“堵点”,天然成为园区改革“试验田”。
从主动问需到发现问题,成都部分产业园区的实践是,既要“靶向发力”解决具体问题,更要“举一反三”推动制度完善。
![]()
▲温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温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针对医药生物企业对生物制品进出境通关便利共性需求,通过关地协同改革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生物制品进出境流程逐步实现常态化运转;金堂经开区围绕企业融资需求,搭建惠企助企服务平台,协调解决70余家企业16亿元融资需求,并以此推动建立“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让金融服务精准滴灌……通过开展“进解优促”行动,产业园区不仅解决了大量个性化诉求,更通过案例提炼形成长效机制,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度优化”成为园区改革的闭环。
今年9月,成都优化营商环境70条举措正式发布。70条政策举措的背后,是“进解优促”13万余次走访。
“从解决一个企业的困难,到破解一类行业的症结,这是此次发布的70条政策举措的核心使命。”成都市发改委营商环境建设处处长高永泽说。
此次出台的70条政策举措中,园区企业共同反映的痛点被系统化破解。针对频繁检查的困扰,政策举措中明确提出建立涉企“一码检查”机制,多头执法被压缩为“综合查一次”;惠企政策同样进行改造提升,筛选新一批符合条件的政策改造为“免申即享”,明确新出台政策事项免申即享率原则上不低于30%……
从“进解优促”到“立园满园”,改革之变已让园区企业获得感显著提升,但要实现从通过制度化改革实现规则重构,仍需在机制长效化、服务系统化上持续发力。
![]()
随着“进解优促”进入2.0升级版,如何建立“诉求—政策”高效转化机制、如何推动“一事一议”向“一业一策”升级、如何进一步强化“跨域协同”服务能力……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在“立园满园”实践中,进一步将“进解优促”行动“进”得更深、“解”得更实,方能找到问题“最优解”。
时隔一年,“立园满园”行动已然蹚进“深水期”,也意味着“特色立园”的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企业满园”的发展动力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对产业园区的运行机制、运营体系、服务功能、差异竞争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新更高要求。
无论是外部发展环境改变还是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使然,都需要成都继续以“立园满园”为承载,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园区改革之路。这场始于企业之问、发展之问的园区变革,终将绘就产业兴盛、企业繁荣、城市聚势的美好图景——这是成都的承诺,也是未来的方向。
红星新闻记者 陈学志
编辑 包程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