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南城,抚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穿城而过。湿地公园步道上,晨练的居民步履轻快;清澈的河水中,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激起层层涟漪。“以前河边杂草丛生,如今走几步就是景观带,每天带孙子来散步,心里特别舒坦!”近日,家住周边的居民李大爷笑着说。这条滋养南城千年的母亲河,正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新面貌,见证着小城的生态变迁与民生改善。
固堤护水 筑牢民生安全底线
“过去一到汛期,全家都得盯着河水涨势,觉也睡不踏实。”提起早年的水患,家住抚河岸边胜利堤附近的村民王建国仍心有余悸。作为全省五大河流之一,抚河在南城境内绵延52.64公里,曾因堤防薄弱、水质波动等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痛点。
民之所忧,政之所向。南城以系统思维破解治水难题,统筹推进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五位一体”治理。在提升水安全方面,重点工程相继落地:15.2公里的抚河、黎滩河河堤完成改造升级;25.829公里治理河段全线推进,为城乡发展筑起坚实屏障。
水资源保护同步加强。高桥水库扩容后,库容从709万立方米增至1000万立方米,每年新增城镇供水365万立方米、灌溉供水1600万立方米,如同“生命之源”滋养着株良镇、建昌镇的万亩农田与千家万户。“现在灌溉不靠天,一打开开关就有自来水,这都得益于治水工程。”株良镇种粮大户陈建军感慨道。
生态修复 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河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石头,白鹭也越来越多了!”常来盱江湿地公园锻炼的张桂兰指着岸边嬉戏的水鸟说,过去河边常有异味,如今草木清香伴着流水声,这里已成为居民最爱的“天然健身房”。
这片“绿意”源自持续的生态修复。南城着力提升河道质量,对城区5.36公里河段实施清淤疏浚,8.9公里岸线采用生态护岸与浆砌石挡墙相结合的方式改造;6项小流域治理工程构建起立体水土保持体系,44.8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
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10余家污染养殖企业全部关闭搬迁,生态禁渔政策严格执行,一系列举措让河流水质稳定提升至Ⅱ类及以上。如今的抚河,“鱼翔浅底、白鹭翩跹”的生态美景随处可见,绿色已成为南城最鲜明的底色。兴业富民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治水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百姓的“钱袋子”上。在南城,良好生态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稳定的水源为特色农业注入活力。株良镇的有机水稻、建昌镇的绿色蔬菜因灌溉有保障,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以前亩产千斤左右,现在能多收200多斤,每斤价格还能高出5毛,一年能多赚不少。”陈建军说。目前,高桥水库水源覆盖的3000多亩农田实现“旱涝保收”,带动近20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超过8000元。
文旅融合也为发展增添亮色。依托抚河“一心、一带、四线”的旅游布局,沿线村庄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河景民宿”,推出农事采摘、滨水休闲等特色项目。“周末客房全满,上个月收入就有3万多元。”建昌镇民宿经营者刘敏介绍。如今,全县50余户村民参与文旅经营活动,年均增收超过2万元。
制度护航 构建共治共享格局
“这条河就像自家孩子,每天不来看一眼心里就不踏实。”退休教师陈卫国作为“民间河湖长”,每天都会巡查责任河段。在南城,这样的护河力量还有很多。
为实现“长治久清”,南城建立起县委书记任总河湖长的县、乡、村三级河湖长体系,193名河湖长全年巡河超过270人次;“民间河湖长”“河小青”志愿者积极参与,形成全民护河合力。通过党校培训、“五进”宣传等方式,节水护水理念深入人心;“河湖长+检察长”机制创新推行,有效破解跨界治理难题。
从“治水护河”到“兴水富民”,从“生态蝶变”到“产业兴旺”,南城以抚河治理为纽带,走出一条生态与发展共赢之路。如今的抚河两岸,水清岸绿、产业兴旺、百姓安居,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潘志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