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771篇文章
现在,亚健康状态越来越被人们所共识,几乎所有的人都被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困扰着,但是因为生活模式的固化,让我们虽能清楚的认识到一些不健康因素,但又无法真正的改变或转变这种模式,就像我们虽然知道运动的好处,但就是会以没有时间、没有动力等等理由无法去进行或坚持运动。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有许多威胁健康的疾病,并不能够靠药物或医疗技术就能治愈的,比如腰肌劳损、颈椎病等等。
![]()
随着生活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多的呈现出两种非常极端的生活模式;一种是“太宅”的人——比如学生党、上班族,他们生活三点一线,吃饭靠外卖,出行靠坐车,没事便窝在沙发里,手眼不离手机,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非必要绝不出门,运动?仿佛是别人的生活,天方夜谭。另一种是“太忙”的人——比如医生、教师、科研人员、车间工人,他们白班夜班连轴转在病房、讲台备课不停歇、不分昼夜守在实验室,及固定流水操作动辄就超过12小时,连喘口气的时间都奢侈,更别提专门锻炼。这两种人看似生活轨迹不同,长此以往,却走进了同一个结局:腰痛、背痛、脖子痛、手麻脚麻带头晕,睡眠差、没胃口,情绪低落、疲惫不堪,以前,这些可能是中老年人的专属病,但现在,临床涌现了大量的年轻病人。
颈椎病年轻化,腰肌劳损普遍化,焦虑抑郁高发化……这些不再是“老年病”或“职业病”的专属标签,而是现代人共同的健康警报。他们有的被颈肩痛、腰痛折磨的痛苦不堪,有的被头晕手麻困扰到烦躁难眠、焦虑不安,只有到疾病缠身后才能感受到拥有健康的幸福,及对不健康生活状态的悔悟,然后不辞辛劳的奔波于各大医院去咨询医生能用什么药物或做什么治疗能治愈他们的病症,之后他们开始依赖止痛药、膏药,或寄希望于理疗甚至手术,以为这些方法总能“治”好这些腰酸背痛,治不好就只能是医生的医术不够精湛,却忘了:真正的治疗,从来不是自我安慰与自我欺骗,而是从根源上重建身体的平衡——而运动,正是这第一剂、也是最根本的良药。
药物只能缓解疼痛,运动才能修复根源。 腰肌劳损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姿势性损伤”。长期久坐,腰背部肌肉持续紧张,核心力量退化,脊柱失去支撑,疼痛自然而来。止痛药或许能暂时麻痹神经,但无法恢复肌肉功能。只有通过科学的运动——如小燕飞、三点支撑、五点支撑、拉伸训练等——才能激活深层稳定肌,改善姿势,重建脊柱的力学平衡。药物治标,运动治本。
同样,颈椎病也并非“贴贴膏药”就能解决。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使颈椎承受数倍于正常的压力,肌肉劳损、韧带钙化随之而来。《美国物理治疗协会杂志》在一篇关于颈肩疼痛管理的综述文章中,提到每天进行10分钟颈部拉伸与肩胛稳定训练,可显著缓解颈肩疼痛,预防病情恶化。运动,才是对抗“电子颈”的真正武器。
运动更是情绪的“解压阀”与心理的“稳定器”。 无论是“太宅”者的孤独空虚,还是“太忙”者的焦虑压抑,都在侵蚀着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宅家者陷入“信息茧房”,社交减少,自我封闭;忙碌者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精神紧绷,易怒失眠。而运动,恰恰是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突破口。
当身体动起来,大脑会释放内啡肽、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快乐激素”能自然缓解焦虑与抑郁。一篇《体育疗法对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研究》表明,体育疗法(如健身跑)对抑郁症的有效率为73.3%,与西酞普兰(一种常见抗抑郁药)疗效相当。一名程序员曾因长期加班陷入重度焦虑,医生建议他尝试晨跑。坚持三个月后,他不仅睡眠改善,情绪也趋于平稳。“跑步时,我终于能听见自己的呼吸,而不是工作的催促。”他说。这正是运动的力量:它不只锻炼身体,更疗愈心灵。运动不分人群,关键在于“动起来”。
对于“太宅”的人,不必一开始就追求马拉松或高强度训练。从每天出门散步15分钟开始,饭后不立刻躺下,而是绕小区走一圈;把外卖换成自己动手的轻食,边听音乐边做几组拉伸。哪怕只是站立办公半小时,也是对久坐的反抗。
对于“太忙”的人,更需把运动融入生活缝隙。医生可以在查房间隙做几组肩颈操,教师课间可进行深呼吸与拉伸,工人在轮休时活动腰背。每天10分钟的碎片化运动,积少成多,足以延缓职业性劳损的进程。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医生团队曾发起“医护10分钟工间操”计划,参与者三个月后颈肩痛发生率下降40%——这证明:再忙,也能为健康留出时间。
运动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我们总以为,等不忙了再运动,等身体好了再开始。可健康从不等人。腰肌劳损不会因你继续躺着而自愈,抑郁情绪也不会因你继续熬夜而消散。唯有主动出击,用运动敲响警钟,才能阻止小病演变成大患。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并结合两次以上力量训练。这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让运动成为习惯,而不是负担;让它成为你对抗疲惫的武器,而不是被拖延的“待办事项”。无论是宅在家中,还是奔忙于职场,只要愿意动起来,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者。
从今天起,放下手机,走出门去,让脚步丈量城市,让汗水冲刷压力。让运动的钟声,真正敲醒沉睡的健康意识——因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有效的药,是运动。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
2025年研究生 梁灿莹
指导:程少丹
![]()
![]()
![]()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