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星标★关注,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
10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辅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型血液检测工具——由罗氏公司研发的Elecsys pTau181血液检测。此方法能够测量血液内磷酸化tau蛋白(简称p-tau)的浓度。
所谓磷酸化tau蛋白就是带有磷酸基团的tau蛋白,p-tau水平可反映大脑tau蛋白病理的严重程度。
tau蛋白病理又称神经原纤维缠结,众所周知,这是阿尔茨海默病核心病理之一。另一大核心病理则为β-淀粉样蛋白病理,或称淀粉样斑块沉积。
上述两类蛋白会在患者脑部异常变形并积聚,学界普遍认为它们的堆积阻碍了脑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进而引发临床症状。值得一提的是,鉴于tau病理和Aβ斑块病理密切相关,p-tau浓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淀粉样沉积的情况。
除Elecsys pTau181外,也有其他检测方法已获批上市。(另有多种检测法处于审批后期阶段。)这些技术同样围绕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做文章,不过具体靶标有差异。
举个例子,日本富士瑞必欧公司开发的Lumipulse检测法,通过测量pTau217与β淀粉样蛋白1-42的比值来判断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Lumipulse仅限专科使用,Elecsys pTau181则面向初级诊疗,是首个获准在初级保健机构使用的血液检测法,旨在对出现认知衰退的患者进行早期评估与筛查。此外,Elecsys pTau181还在7月获得了欧洲上市许可。
p-Tau181的强项是精准排除风险。若其水平正常,医生能有很大把握判断认知问题并非由阿尔茨海默病引起。
p-Tau217的特色则是灵敏和特异。它在血液中的浓度会在疾病较早阶段显著升高,非常适用于区分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类型的痴呆。
β淀粉样蛋白1-42被公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核心,也是β淀粉样蛋白大家庭中最具毒性、驱动斑块沉积的主要角色。
当然,上述检测法的结果只作为判断脑部存在淀粉样蛋白病变的线索,精确诊断需借助更具侵入性的方法,包括两项活体诊断金标准:淀粉样蛋白PET成像和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但需注意,即便金标准也存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最确切证据仍来自尸检的脑组织解剖。
过去,由于缺乏能真正改变阿尔茨海默病病程的药物或疗法,大家不怎么重视诊断问题。但近些年,随着新型单克隆抗体疗法获批,情况不同了。
各种新药都要求明确适用患者群体。鉴于药物在疾病早期阶段疗效最佳,低成本的微创诊断检测无疑成了“香饽饽”。PET扫描和脑脊液检测存在有创、辐射暴露、价格昂贵等问题,要让所有出现疑似认知衰退症状的人都接受此类诊断,显然不切实际,但要做个血液检测,那可太简单了。
Elecsys pTau181具有优异的“阴性预测值”,能高效准确地排除无淀粉样蛋白病变的个体。针对病变率总体较低的人群,该检测法取得了可靠性高达97.9%的阴性结果。
近期获批的其他几项检测法也展现出相似的诊断能力。比如富士瑞必欧的Lumipulse检测法在试验中取得了约97%的阴性预测值。
不过我们无法忽略这些新技术的局限性。
现阶段所有的阿尔茨海默症血液检测,都会导致相当比例的患者落入不确定性的灰色地带:他们的生物标志物水平无法确定阳性或阴性结果。这个灰色比例通常在15%至30%。
另一方面,前文提到的新型单克隆抗体,虽已获批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但算不上灵药。临床试验表明它们延缓症状进展的效用略显鸡肋——用药者与未用药者的差异微乎其微,副作用却相当常见且有致命风险。价格还巨贵。总而言之,血液检测+单抗疗法的策略只可轻度治标,无法阻断疾病进展。
专家强调,以Elecsys pTau181为代表的血液检测,不应用于自我评估认知健康。虽然其阴性预测值可靠,但阳性预测值不理想。换句话说,它可能误报大量假阳性结果,无法单独作为诊断依据。如果我们在无任何痴呆临床症状的情况下使用此类血液检测,其阳性预测值还会更低。
资料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