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一出,国际上直接炸开了锅!2025年11月,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论坛上,抛出了这个重磅观点,核心理由很明确:印度有14.38亿人口,年龄中位数才27.6岁,比中国年轻10.3岁,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峰值能超11亿,这份“人口红利”足够支撑经济反超。恰逢新加坡正计划和印度搞联合军演,这番言论难免让人琢磨背后的深层考量,毕竟作为东南亚的小国,新加坡向来擅长在大国间找平衡。
![]()
要聊这事儿,咱们得先掰扯掰扯实打实的数据。从经济规模来看,2025年中国前三季度GDP就冲到了101.5万亿元,按汇率算约14.5万亿美元,全年预计达18.7万亿美元,而印度全年GDP仅3.9万亿美元,两者差距超14万亿美元,相当于8个印度的经济体量。增速上印度确实亮眼,IMF预测2025年能达6.5%,比中国的5.2%高,但别忘了,中国这5.2%是超百万亿元基数上的稳健增长,增量就够印度喝一壶的——光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量就有3.97万亿元,接近印度半年的GDP总量。
再看经济质量,差距就更明显了。印度制造业占GDP仅14%,而中国高达27%,完整的产业链让“中国制造”在全球都有竞争力,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出口就增长7.1%,贸易顺差超6000亿美元;印度则长期依赖服务业,占比超60%,但高端服务只吸纳5%就业,大量劳动力还困在低效率的农业里,劳动生产率仅为制造业的1/5。更关键的是“人口红利”能不能兑现:印度劳动参与率才40.8%,女性更是低至22.5%,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还有24%的成年人文盲,每年需要创造1200万个就业岗位,实际能提供的还不到一半;而中国劳动参与率66.4%,成人识字率97%,高等教育入学率59%,新质生产力还在加速发力,2025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6%,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产量增速都超29%,靠的是“高素质劳动力红利”。
李显龙不会不清楚这些短板,他刻意放大印度潜力,本质是新加坡的地缘战略考量。当前东南亚成了大国博弈的焦点,美国在南海动作频频,新加坡依赖马六甲海峡航运,自然不想被单一力量主导。抬高印度的地位,既能借助印度的地缘潜力稀释中国影响力,又能向美国证明“不用军事施压也能维持平衡”,巩固自己调停者的角色。毕竟对新加坡来说,它需要的不是一个真能超中国的印度,而是一个“存在的制衡力量”,好让自己在大国间游刃有余。
而印度的“赶超之路”,还隔着好几座大山。基础设施全球排名第70位,公路密度仅中国的1/3,港口吞吐量不足1/10,孟买一座天桥修了6年还没通车,而中国北京大兴机场4年就建成投用;政策摇摆也拖后腿,“印度制造”喊了多年,外资准入限制仍没解决,土地征用纠纷频发;还有种姓制度、宗教矛盾带来的社会分裂,2.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城乡收入差距达3:1,这些都不是靠人口多就能轻易解决的。反观中国,不仅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研发投入占GDP2.4%,创新指数已跻身全球前十,24个创新集群入围全球百强,还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经济的“稳”和“韧”有实打实的支撑。
在我看来,经济赶超从来不是“增速叠加”的数字游戏,而是规模、质量、韧性的综合比拼。印度的人口优势确实是潜力,但潜力要变成实力,得先跨过教育、基建、制度这三道坎,这没个二三十年根本不可能。李显龙的预言更像是一种“战略话术”,而非客观判断。中国经济的目标从来不是和谁比增速,而是高质量发展,这种稳扎稳打的底气,才是最难得的竞争力。
你觉得印度能跨过那些发展短板实现经济反超吗?你认为经济赶超最关键的是人口、制度还是技术?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
• 中华网 2025年11月7日 《专家:印度经济赶超中国绝非易事 人口红利难掩短板》
• 中国经济时报 2025年10月23日 《智库·数据丨“数”览202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成绩单”》
• 中国网 2025年10月20日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