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其他小伙伴有没有类似的感受,最近只要打开各大平台,总能看到一群银行人高举“逃离银行”的旗帜,用精心剪辑的vlog和诗意的文案,将辞职包装成一场奔赴自由的盛宴。
“终于不用再数钞了”“告别996,我去追寻星辰大海”,这些标题像一簇火苗,点燃了多少围城里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再配上宇宙奥秘的科普片段,一瞬间让人觉得,人生确实不该困于三尺柜台之间。
![]()
可当你从屏幕前抬起头,环顾现实的办公区,却发现工位依旧坐得满满当当。
同事们依旧在晨会上沉默点头,在加班表上签字,在领导面前应着“好的马上处理”。
茶水间的抱怨声震耳欲聋,却始终没有人真正摔门而去。
专属于银行人的割裂感,像一场盛大却无人赴约的派对,只剩霓虹灯在空荡的广场上寂寞闪烁。
1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网络上看到的种种,只是算法想让我们看到的,密集的“银行离职潮”,本质上是一种信息茧房效应。
当你在某个银行离职视频上多停留了几秒,算法便会持续推送更多类似内容,最终营造出“全世界银行人都在辞职”的假象。
![]()
事实上,根据披露的数据,银行业的年均离职率维持在5%-8%之间,与互联网、餐饮等行业相比并不突出。
而那些激动人心的离职故事之所以能成为“爆款”,恰恰是因为它们迎合了大众对“打破铁饭碗”的浪漫想象。
但沉默的还是大多数,那些选择留下的银行人,他们的声音往往被算法过滤了。
这就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剧场:聚光灯只打在那些转身离开的演员身上,而观众席上黑压压的静坐者,却从未进入你的视野。
而现实的银行业,依然是风雨中最抗打的那把伞,当你在为离职vlog热血沸腾时,不妨看看这些事实。
某国有银行2025年校招数据显示,录取比例高达37:1,超过多数公务员岗位。
清北复交毕业生争抢支行柜员岗位的新闻屡见不鲜,如果银行业真的在衰落,为何顶尖学子仍用脚投票?
![]()
尽管银行业薪酬增长放缓,但在招聘平台发布的《2024年春季求职期行业平均薪酬排行榜》中,银行业仍稳居前十。
更重要的是,其“五险二金”顶格缴纳、节假日福利等隐性福利,在经济波动期显得尤为珍贵。
2
银行完善的培训体系让员工在风控、理财、合规等领域积累的专业资质,成为行走金融圈的“硬通货”。
这些沉淀是初创公司无法给予的,正如一位资深的HR感慨:“年轻人一边骂着银行的体制,一边又挤破头想进来。这不是因为他们虚伪,而是因为成年人懂得,愤怒不能当饭吃。”
只要身在职场。哪里都不是净土。
你敏锐地观察到:“不涉及利益冲突时,同事关系异常融洽;等到年底评优,各种跳梁小丑便开始登场。”这应该也是所有组织的常态。
![]()
企业的资源永远有限,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区别只在于:银行的“争斗”包裹在规章制度之下,而创业公司的“厮杀”可能更加赤裸。
那些认为“离开银行就能远离办公室纷争”的人,很有可能在新的环境,遇到升级版的纷争。
真正的成熟,不是寻找一个乌托邦,而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守住底线、提升自己。
3
越是浮躁的时候,越需要银行人保持清醒。
首先,要区分“情绪”与“事实”。
对工作的不满多半来自具体事件:一个难缠的客户、一份冗长的报告、一次不公平的分配。
但离职应该是理性评估后的战略选择,而非情绪宣泄的后果。
![]()
其次,建立“职场反脆弱”结构。
与其把所有希望寄托于“离开”,不如在现有平台上构建自己的安全网:考取专业证书、建立客户资源、培养跨界能力。
拥有随时离开的能力,比冲动离开的行为更重要。
最后,重新定义“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确实不在方寸之间,但也不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中。
无论是坚守还是离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选择所对应的代价与收获。
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那里,而是拥有选择的能力;真正的勇气不是摔门而去,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做出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决定。
![]()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那个被你嫌弃的工位,可能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彼岸。
“非必要不辞职”不是懦弱的妥协,而是历经思考后的清醒抉择。
银星的方寸天地,或许装不下你所有的星辰大海,但它能为你铺就一条足够坚实的路,让你在追寻星辰时,不必担心脚下的深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