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在扎波罗热小托克马奇卡地区,摧毁俄军一个整营级装甲纵队,60 余台装甲车辆被击毁,俄军冬季攻势未启先衰,装甲洪流神话彻底破灭。
11 月 1 日清晨,俄军试图在地面结冻前抢占战术高地,却一头闯入乌军 7 月就布设的高密度雷区 —— 平均每米三颗反坦克雷,且雷区坐标已接入炮兵火控系统。俄军前车触雷后,后车被迫沿车辙跟进,形成密集队形,乌军无人机凭借热成像技术锁定目标,炮群发射 M30A1 子母弹形成大面积火网,大量俄军驾驶员被困舱内无法脱身。
![]()
俄军的 “添油战术” 让损失进一步扩大:救援部队以连为单位分批投入,被乌军按火力层级精准打击 —— 迫击炮针对步兵、155mm 加榴炮打击装甲、海马斯专攻指挥车与弹药车。一辆乌拉尔弹药车被击中后,爆炸冲击波掀翻周边 BMP 步兵战车,平原地带无处躲藏的俄军士兵,沦为无人机追击的目标。
开源情报网站 ORYX 统计显示,俄军整场战争已损失超 2500 台坦克,近三个月损耗率持续上升,扎波罗热方向贡献了三分之一的损失。更严重的是,俄军后勤无力回收损毁装备,只能原地炸毁,装备沦为 “一次性消耗品”。此外,部队协同严重失衡,莫斯科卫戍区正规军与顿涅茨克伪军互不信任,冲锋时各自为战,最终导致装甲集群孤军深入被分段歼灭。
俄军的困境还源于装备与战术的脱节:扫雷装备匮乏,老式 UR77 排雷索发射车数量不足,新型扫雷坦克又不敢投入战场;高层为迎合对内宣传需求,强令前线在不利条件下进攻,将士兵生命视为 “PPT 亮点”。而乌军则形成 “地雷减速 + 炮兵点名 + 无人机补刀” 的成熟战术模板,北约装备与乌军战法的结合形成代差,实现 “发现即摧毁”。随着乌军接收射程 300km 的远程战术导弹,克里米亚大桥、梅利托波尔铁路枢纽等关键目标均被纳入打击范围,俄军后方补给将面临更大压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