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秋冬,昆明人的朋友圈总会被一群“白羽精灵”刷屏——它们就是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红嘴鸥。今年,恰逢红嘴鸥与昆明相守四十载,首批“先头部队”早已悄然飞临滇池,大批海鸥也正在跨越千里的路上。这场延续四十年的人鸥情缘,藏着昆明的生态密码,更装着老昆明人的独家记忆。
![]()
清晨的海埂大坝,微风拂过水面,不少白色的身影掠过波光,时而低空盘旋,时而轻点水面。游客们拿着提前准备好的鸥粮,等待着小家伙们啄食。
![]()
若将时间调回到1985年,当第一批红嘴鸥初次来到群山环抱的滇池时,是一幅怎样的场景?
![]()
昆明历史学者 庄国祥:“最早的时候,海鸥是顺着盘龙江和大观河,一路飞进了气候宜人的春城昆明城区。就在咱们昆明南太桥和得胜桥中间那块儿,桥墩都清晰可见。当时海鸥刚到昆明,跟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显得十分警觉。人们看到海鸥来了,都特别高兴,就在那儿欢呼雀跃。”
![]()
昆明历史学者庄国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人们第一次见到海鸥,满心都是新奇与欢喜,都想着给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喂点食物。可它们十分警惕,根本不轻易靠近。
![]()
昆明历史学者 庄国祥:“人们试着投喂食物,主要就是面包和馒头,可它们都不吃,离得远远的,根本不敢过来吃。大约过了十天左右,它们才慢慢接受人们投喂的食物了。”
![]()
就这样,这些远道而来的海鸥渐渐成了昆明人的老朋友。清晨,它们会跟着晨练的人低空盘旋;午后,就落在石阶上,瞪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前来喂食的人。
![]()
昆明人与海鸥之间的距离,在日复一日的信任与陪伴中,渐渐消失了。1987年,庄国祥也加入了喂鸥的人群。
![]()
昆明历史学者 庄国祥:“我主要是在翠湖那边喂鸥,每年都是用面包和馒头来喂。我发现用馒头喂比面包还划算呢,都是现蒸的馒头,等凉了以后,我就掰成一块一块的。那么大一个馒头,有时候我一天要喂上两个小时呢。周围的人喂鸥,也大多是以面包和馒头为主。”
![]()
如今再到滇池边,红嘴鸥们已经吃上了定制的鸥粮。这些鸥粮经过科学的营养配比,更贴合红嘴鸥的生理需求,也能避免因过度投喂带来的健康隐患。
![]()
在秋日温暖的阳光里,成群的红嘴鸥应声而来,不再像最初那样小心翼翼地试探。
![]()
四十年间,云南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红嘴鸥的“活动范围”也从滇池、翠湖等,扩展到了洱海、抚仙湖等多个湖河水系。
![]()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海埂大坝、海埂东码头、海东湿地公园等地,又将成为人鸥同乐的欢乐乐园。这场跨越四十年的双向奔赴,早已深深刻进了这座城市的基因里,成为春城最温暖、最动人的风景之一。
![]()
一张老照片,一段40年情缘!
分享你与红嘴鸥的独家记忆
1985年的冬天,一群白色的精灵初次邂逅春城,从此,一场持续了40年的冬日浪漫如期上演。它们是昆明的老朋友——红嘴鸥。40年来,它们洁白的羽翼掠过盘龙江、舞动在翠湖,成为了我们城市记忆里最灵动的风景。
![]()
您的相册里
是否也珍藏着与它们有关的瞬间?
今年
是红嘴鸥莅临昆明的第40个年头
我们在此向所有市民和朋友们
发出诚挚的征集邀请
征集内容
•海鸥老照片:任何年份拍摄于昆明,能体现红嘴鸥风采或人鸥情深场景的照片。
•背后的故事:与照片相关的、您与红嘴鸥之间的难忘记忆与温情瞬间。
•投稿热线:0871-68099999
•线上投稿方式:在“8099999”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后台私信或在本条内容下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时光会流逝,但影像能定格永恒。让我们共同翻开相册,找寻那些被岁月浸染却依旧鲜活的画面,一起拼凑出昆明与红嘴鸥40年相依相伴的完整故事。
我们期待您的分享!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记者:李沛楠 摄像:石文峰
编辑:潘华梅
编审:李菁
终审:赵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