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从BRCAm到全人群,奥拉帕利以循证力量重塑卵巢癌治疗格局
卵巢癌的治疗策略因PARP抑制剂(PARPi)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奥拉帕利作为其代表,通过一系列里程碑式的全球临床研究,逐步确立了从铂敏感复发到一线维持治疗,从BRCA突变到全人群治疗的标准地位。在近期闭幕的ESMO大会上,L-MOCA研究更新了总生存期数据[1],进一步完善了奥拉帕利在亚洲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PSR OC)人群中的数据。由中国研究者主导的L-MOCA研究,不仅为奥拉帕利在亚洲人群中的应用提供了关键的生存获益与安全性证据,填补了重要的循证空白,更标志着我国妇科肿瘤临床研究能力的显著提升。
值此盛会之际,医学界肿瘤频道特别邀请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琼华教授与北京协和医院彭澎教授,共同围绕L-MOCA研究的最新成果与PARPi治疗策略的前沿进展展开深度对话,解读研究数据背后的临床意义,探讨如何在中国患者中进一步优化PARPi的个体化治疗路径,助力卵巢癌治疗迈向新的精准时代。
奥拉帕利研发史:从后线到前线,从BRCAm到全人群
陈琼华教授总结了奥拉帕利的研究历程。近年来卵巢癌的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以奥拉帕利为代表的PARPi已成为卵巢癌标准维持治疗中的重要角色。这一临床治疗的变革基于一系列高质量临床研究结果。
Study19是一项Ⅱ期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2]。其研究结果首次证实了PARPi维持治疗在PSR卵巢癌的有效性。在入组人群中,奥拉帕利组相较安慰剂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65%(HR=0.35,95%CI, 0.25, 0.49),为后续的研究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OLO-1与SOLO-2在同时期展开了研究。
SOLO-1研究[3]证实其单药用于一线维持治疗,提升患者的7年OS率至67%,较安慰剂组风险比(HR)0.55 (95%Cl, 0.40-0.76),即显著降低死亡风险45%。
在SOLO-2研究[4]中,奥拉帕利在gBRCAm人群中,总生存期(OS)可达51.7个月,降低死亡风险26%(HR=0.74, 95%CI, 0.54-1.00)。
PAOLA-1研究证实奥拉帕利可用于更广泛的HRD阳性人群的一线维持治疗。该研究中,奥拉帕利联合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HRD阳性患者,两组的中位OS分别为75.2个月 vs 57.3个月,5年OS率分别为65.5% vs 48.4%(HR 0.62, 95% CI 0.45-0.85)[5]。OPINION研究则展示了奥拉帕利在非BRCAm人群中的获益,显示中位OS为32.7个月[6]。
L-MOCA研究公布了最新数据。研究显示,奥拉帕利在PSR OC全人群中延长OS至51.0个月(95% CI, 42.7–56.1),其中BRCAm患者达64.4个月(95% CI, 49.9–NC),BRCA野生型患者也达到40.9个月(95% CI, 33.3–51.0)[1]。
综上,这一系列高级别循证证据充分展示了奥拉帕利在卵巢癌患者中从后线逐步推向前线的研究历程,确立了其用于卵巢癌维持治疗的临床价值。
![]()
图1 总人群最终中位OS(L-MOCA研究)
![]()
图2 不同BRCA状态患者OS(L-MOCA研究)
L-MOCA研究立足亚洲人群OS数据,完善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临床管理实践
陈琼华教授表示,中国卵巢癌有“三个70%”的说法,即约70%的患者在初诊时已属晚期;约70%的患者在两年内面临复发;约70%的患者生存期无法超过五年。这三个严峻的数字,深刻揭示了卵巢癌诊疗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奥拉帕利为代表的PARPi,已在卵巢癌的标准治疗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正在逐步改变这“三个70%”的临床现实[7]。
PARPi疗效与HRD状态及BRCA基因突变密切相关[8],这意味着,其疗效可能与人种特征存在关联。然而,既往的多数研究覆盖了全球多个人群,但关于亚洲人群的证据仍相对有限。L-MOCA研究的出现,则有效填补了这一数据的空白。该研究专为亚洲人群设计,中国患者占比超90%,纳入晚期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PSR OC)患者,中位年龄54岁,且包含更多治疗线数晚、化疗后仅达部分缓解的难治人群,贴近中国真实世界[1]。正因如此,其研究结论最能真实反映中国晚期卵巢癌的疾病特点,为中国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了提供坚实可靠的循证依据,进一步支持我国医生的治疗决策。
彭澎教授进一步揭示了L-MOCA研究数据的意义。首先,L-MOCA研究为当前PARPi在PSR OC全人群中应用的争议,提供了关键的生存获益证据。最初业界普遍认为,患者对铂类药物敏感,就意味着其对PARPi也存在敏感性。一度对所有铂敏感复发、经化疗达到CR或PR的患者,都采用PARPi维持治疗。然而,近年来因PARPi OS终点获益数据的缺乏,以美国FDA为代表的监管机构逐渐收紧了其适应症。这一趋势引发了包括欧洲及中国妇科肿瘤专家在内的广泛讨论。L-MOCA研究显示奥拉帕利将全人群的中位OS显著提升至51.0个月(95% CI, 42.7–56.1)[1],填补了PARPi 卵巢癌全人群中OS获益数据的空白,为PARPi在中国人群中的长期生存获益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给予临床医生充分的信心,或将促使FDA等机构重新审视以奥拉帕利为代表的PARPi在PSR OC患者中的适应症范围。
其次,本研究为解答临床实践中医患对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核心疑虑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推动卵巢癌的慢病化管理。在临床中,非BRCA突变的患者会对应用奥拉帕利的获益存在疑虑,过去,我们只能依靠一些小范围研究或回顾性数据来回答。而L-MOCA研究首次基于中国人群的大样本、前瞻性数据证实,即便没有BRCA突变,患者同样能够获得良好的生存获益。另外,临床医生与患者也对长期用药安全性有担忧。既往的临床试验设计常将PARPi的使用时长限制在2-3年,无法对这一疑虑做出回答,而L-MOCA研究经过73.4个月的随访,显示奥拉帕利长期用药依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这有助于减轻医患双方对安全性的忧虑,聚焦卵巢癌维持治疗规范用药,从而更好地实践卵巢癌的全程管理理念。
L-MOCA证明妇瘤领域科研能力提升,推动健康中国2030目标达成
陈琼华教授表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设立了纲领性的战略目标,其中对肿瘤防治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将肿瘤患者的总体五年生存率提升至46.6%[9]这一目标在卵巢癌领域显得尤为严峻。我们熟知“三个70%”的困境,而L-MOCA研究证实,奥拉帕利显著延长PSR OC全人群中位OS至51.0个月[1],直接提升生存率。这一确切的生存获益直接贡献于“提高癌症五年生存率”的核心指标。此外,“健康中国行动”提出,应进一步完善癌症临床诊疗指南,优化用药指南。多项奥拉帕利RCT研究的循证证据深刻影响国内外的临床诊疗指南,推动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PARPi是晚期卵巢癌患者的一线和铂敏感复发标准维持治疗方案。
以奥拉帕利为代表的PARPi更推动着卵巢癌治疗模式向精准医疗与慢病化管理转变,健康中国行动提出,应做好癌症患者长期护理,将癌症列于重大慢性病范畴。奥拉帕利基于BRCA突变和HRD状态等生物标志物检测应用,是精准治疗的典范,优化治疗选择与医疗资源配置。同时,奥拉帕利在维持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将晚期卵巢癌向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病”管理转变,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综上所述,在“防、筛、诊、治、康”的全程管理链条中,在规范化治疗、慢病化管理与个体化精准治疗的背景下,“早用好药”等理念的落地,将进一步推动奥拉帕利在卵巢癌中的 应用,从而助力更多患者实现长期生存获益,为最终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目标奠定临床实践基础[9]
彭澎教授表示,我国妇科肿瘤科研能力近年的显著提升,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成功破解了过往制约发展的两大瓶颈。从研究模式上看,国内的研究以小规模单中心研究为主,研究视野和资源有限。这不仅导致数据样本量小,也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团队。而L-MOCA研究为多中心的大型Ⅲ期研究,在牵头中心的组织下,汇聚全国众多中心数据,在中国科研者的引领下自主设计、开展并产出基于多中心的大样本、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研究的质量与数据的说服力。L-MOCA研究结果的更新,更证实我国科研团队有能力完成从研究方案设计到数据解读的全链条创新。
从研究投入方面看,进行高水平研究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过去我们面临双重困境:一是经费总额不足;二是在有限的资源下,缺乏合理规划经费的策略和经验。如今,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对“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持续投入,情况已大为改观。同时,产业界与学术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为大规模临床研究注入了巨额的资金、人力与物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9]。展望未来,中国妇瘤研究将依托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的深度结合,推动肿瘤发生机制的深入解析,并为精准化治疗提供理论支撑。多组学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的应用将使研究模式从经验导向向数据和机制导向转变,实现从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的跨越。此外,伴随国际合作的加强,中国妇科肿瘤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也将持续提升,为改善女性肿瘤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总结
奥拉帕利的临床研发历程,完整展示了其从概念验证到确立全球标准维持治疗地位的循证医学发展路径。这一进程始于Study19研究,经过SOLO-1、SOLO-2、PAOLA-1、OPINION等一系列研究,证实奥拉帕利从后线到一线、BRCAm到全人群中的广泛获益。针对亚洲人群的L-MOCA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填补了PSR OC领域亚洲全人群OS获益数据的空白,不断深化其对于OS作为“金标准”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奥拉帕利已在中国临床实践中应用7年,积累了丰富的真实世界经验。未来,随着更多针对不同分子亚型、联合治疗及优化维持策略的研究推进,期待奥拉帕利在精准治疗格局中继续拓展边界,进一步改善卵巢癌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
陈琼华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业务副院长
国家妇产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主任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生殖调控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委
厦门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
厦门市妇科疾病研究与诊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荣获厦门市本土领军人才称号
主攻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肿瘤,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盆底机能不全等疾病,擅长宫腔镜和腹腔镜等微创手术和机器人手术。
专家简介
![]()
彭澎教授
医学博士,副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中心 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 委员
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中华肿瘤杂志》审稿人
《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人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审稿人
《Journal of Gynecologic Oncology》审稿人
参考文献:
[1] Qinglei Gao, et al. Final overall survival (OS) analysis of L-MOCA: Olaparib maintenance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pts) with platinum-sensitive relapsed ovarian cancer (PSR OC). ESMO 2025, 1090P.
[2] Friedlander M, et al. Long-term efficacy, tolerability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platinum-sensitive, recurrent high-grade serous ovarian cancer treated with maintenance olaparib capsules following response to chemotherapy. Br J Cancer. 2018 Oct;119(9):1075-1085.
[3] DiSilvestro P, et al; SOLO1 Investigators. Overall Survival With Maintenance Olaparib at a 7-Year Follow-Up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Advanced Ovarian Cancer and a BRCA Mutation: The SOLO1/GOG 3004 Trial. J Clin Oncol. 2023 Jan 20;41(3):609-617.
[4] Poveda A, et al; SOLO2/ENGOT-Ov21 investigators. Olaparib tablets as maintenanc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latinum-sensitive relapsed ovarian cancer and a BRCA1/2 mutation (SOLO2/ENGOT-Ov21): a final analysis of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21 May;22(5):620-631.
[5] Ray-Coquard, I. et al. Olaparib plus bevacizumab first-line maintenance in ovarian cancer: final overall survival results from the PAOLA-1/ENGOT-ov25 trial
Annals of Oncology, 34(8):681 – 692.
[6] Poveda AM, et al. Olaparib maintenance monotherapy in platinum-sensitive, relapsed ovarian cancer without germline BRCA mutations: OPINION Phase IIIb study design. Future Oncol. 2019 Nov;15(32):3651-3663.
[7] CDC.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4). https://cdc.fuzhou.gov.cn/zz/jkjy/mxfcrxjb/202404/t20240419_4811638.htm
[8] O'Connor MJ. Targeting the DNA Damage Response in Cancer. Mol Cell. 2015 Nov 19;60(4):547-60.
[9]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https://www.nhc.gov.cn/guihuaxxs/c100133/201907/2a6ed52f1c264203b5351bdbbadd2da8.shtml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