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首届观鸟指导师培训本周在京举办,推进观鸟指导师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助力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11月7日,培训结业,北京第二批6个“观鸟基地”也于当日发布。
推进“观鸟指导师”向职业化发展
近年来,亲近自然、愉悦身心的观鸟活动日益流行。首届观鸟指导师培训采取“线下培训+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参训人员涵盖市区野生动植物保护主管部门专业人员、高校科研院所研究者、非政府组织从业者、自然教育企业工作者及野生动物爱好者,同时北京市教委组织全市近百位教师在线观看学习。
“课程满满当当,最后还进行了闭卷考试,几天下来收获很多。”学员陈颀来自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他坦言,平时做鸟类生物多样性研究比较多,虽然也曾带队观鸟,但缺乏给普通市民讲解的技巧和经验。此次培训理论课包括鸟类基础知识、北京鸟类生态特征及识别技巧。实践环节,大家深入林间湿地,观察识别林鸟和水鸟,北京师范大学的授课专家还借着生动的场景,讲解了很多有趣的鸟类故事。“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一年的时间已观测记录到187种鸟类,我作为观鸟指导师,会把这些鸟类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北京市园林绿化资源保护中心赵佳丽说,本次培训将推动观鸟指导由“兴趣爱好”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确保向公众传播更具科学性、准确性的鸟类知识,避免误导。同时,传播科学观鸟的行为准则,引导安全观鸟。
未来,北京将进一步探索观鸟指导师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发系列化、主题化的自然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培训,扩大观鸟指导师规模。“未来我们有望在平台上公布观鸟指导师的信息,团体或者个人有观鸟需求,可以找到他们进行专业讲解。”赵佳丽说。
北京“观鸟基地”达到12个
当天,第二批6个北京“观鸟基地”正式发布,包括国家植物园(北园)、顺义区汉石桥湿地、首都绿色文化碑林管理处(百望山森林公园)、丰台区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北京动物园、昌平区白浮泉湿地公园。这些基地或地处城区核心,或隐匿近郊绿野,既有西山脚下的植物王国,也有京城最大的芦苇沼泽湿地,还有闻名遐迩的“观猛胜地”。加上去年发布的首批6个“观鸟基地”,北京“观鸟基地”达到12个。
国家植物园(北园)全年可观测鸟类200余种,接近北京野生鸟类种类40%,灰林鸮、红角鸮等鸟类已在此稳定繁殖,更有北京市新记录鸟种蓝额红尾鸲现身。园区设有东西两条特色观鸟线路,为观鸟者与研究者提供专业支撑。
顺义区汉石桥湿地是北京市最大的芦苇沼泽湿地,作为国家级候鸟重要栖息地,栖息着252种鸟类,其中11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在此繁衍生息。多年来,它搭建起市民参与鸟类保护的重要平台,吸引观鸟爱好者与志愿者深度参与鸟类调查、环志工作。
首都绿色文化碑林管理处(百望山森林公园)坐拥西山候鸟迁飞黄金通道,是华北地区距城区最近的山地观鸟胜地。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2.34%,记录了京城80%以上的猛禽种类,春秋两季“千猛过境”的自然奇观震撼人心。
丰台区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是首都南部最大的公园群落,园内现记录鸟类116种,含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北京动物园园内记录鸟类105种,含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优越的区位优势与优质的生态环境,让它成为城区观鸟爱好者的首选观鸟地。昌平区白浮泉湿地公园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吸引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角鸊鷉等珍稀鸟类前来栖息。
赵佳丽说,新一批观鸟基地的揭幕,提供了北京自然教育新的标志性场所,为观鸟指导师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主场”,使观鸟指导师培训成果有落地转化的平台。作为鸟类及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固定点位,观鸟基地将积累宝贵的科研数据,服务于城市生态研究。加上去年发布的首批6个“观鸟基地”,北京“观鸟基地”达到12个。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