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在广东深圳的街头,一位手持卷尺的普通市民走红全网,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深圳多管局局长”。这位“卷尺哥”两年来行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用一把卷尺测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细微之处,无论是破损的路面、受阻的盲道,还是有隐患的井盖,他都随手拍摄并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布,记录下城市肌理中那些需要修补的“毛细血管”问题。令人欣慰的是,他发现的问题往往能迅速得到有关部门的响应,有的问题甚至一夜之间就被解决,创造了又一种“深圳速度”。有不少网友表示,能不能让“卷尺哥”全国巡检。
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周剑明的回应道出了这种“深圳速度”的奥秘:不是有“盯着账号的领导”,而是有一套“盯着民生事项的平台和机制”。这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当一些地方还在为“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而苦恼时,深圳已经构建起了一套常态化、高效运转的民生诉求响应机制。这套机制不挑问题大小,不看出身背景,只要是合理的民生诉求,都能进入快速处理的绿色通道。它不是为某一位“网红”市民特设的,而是面向所有关心城市建设的普通人。
进一步而言,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不仅需要高精尖的技术、完善的法律法规,更需要为广大群众的参与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渠道。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把卷尺,很多人也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关键在于,城市的管理者是否愿意倾听这些来自街头的声音,是否能够将零散的民间智慧转化为城市进步的动力。深圳的实践表明,当城市的治理者学会“听劝”,从小事入手,因地制宜地做好每一次城建改善,久而久之,市民的参与热情就会像春雨一样滋润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一把普通的卷尺,丈量的不只是道路的平整与否,更是一座城市的治理温度与文明程度。当一位普通市民的细心观察能够迅速转化为城市的改进行动,这背后体现的是市民相信自己的建言会被重视,政府相信市民的参与是有益补充的一种珍贵互信关系。这种互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的,它需要制度保障,需要文化培育,更需要一次次实实在在的回应来浇灌。当一座城市学会俯下身来,倾听街头巷尾的微末之声,并以此为动力不断自我修正,它所成就的是一种更有温度的“城市品格”。也正是这样一种可贵的进步,才能让每一份源于热爱与责任的“多管闲事”,都成为推动城市向前的澎湃动力。
记者:张家铭
文字编辑:王慧峰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周佳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