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11月4日,星巴克官方正式披露与博裕资本达成战略联盟,以40亿美元的企业估值向该本土投资机构转让中国零售业务最高60%的控股权,自身则保留40%权益,并继续获得品牌授权收益。
此项合作将星巴克中国整体估值抬升至130亿美元,标志着这家深耕内地市场长达26年的国际咖啡领军者,迈入“全球品牌赋能+本地资本主导”的全新运营阶段。
当前中国现磨咖啡行业正处于剧烈变革的转折关口:2025年前三季度市场规模突破2800亿元大关,同比增幅达21%。
但增长背后呈现显著结构性分化——单价30元以上的高端品类增速仅为3%,而售价在9.9至16元之间的平价产品已占据市场总量的58%。
![]()
在此背景下,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地位发生根本性动摇。其市场份额由历史高点的60%下滑至14%,排名从第一退居第三,落后于瑞幸(35%)和库迪(18%)两大本土品牌。
这位曾引领中国咖啡消费潮流的外资巨头,在增长乏力与激烈竞争的双重夹击下,选择通过出让控制权实现轻资产转型。
星巴克中国2025财年财报显示,全年营收同比增长5%,达到31.05亿美元,同店销售额实现2%的小幅回升。
然而细究数据可发现,这一微弱增长建立在“交易量上升、客单价下跌”的失衡结构之上:同店订单量增长9%的同时,平均消费金额同比下降7%。
![]()
博裕资本:隐形资本力量与扩张蓝图
历经近九个月的竞标角逐,博裕资本从超过三十家国内外顶级投资机构中脱颖而出,击败凯雷集团、红杉中国及春华资本等强劲对手。
成立于2010年末的博裕资本,由原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与TPG前中国区负责人马雪征联合创办。
这家行事低调却实力雄厚的投资平台管理资产规模逾百亿美元,旗下投资企业超200家。
过往基金项目的净内部收益率稳定维持在25%以上,远高于亚洲私募股权基金15%的平均水平。
进入2025年,博裕在中国消费领域动作频频。5月,其完成对北京SKP高端商场约45%股权的收购。
同年三月至四月间,通过司法拍卖程序并发起公开要约,博裕斥资逾23亿元取得金科服务的实际控制权。
![]()
交易架构:精巧平衡的价值共创机制
本次股权转让并未采用传统意义上的全资收购模式,而是构建了“即期现金回报+长期利益共享”的复合型价值体系。
根据协议内容,星巴克中国130亿美元的估值由三部分构成:博裕支付40亿美元获取60%股权;星巴克持有40%股份所对应的资产价值;以及未来十年以上品牌授权费用的折现总额。
该设计实现了双方核心利益的高度绑定。对于星巴克而言,不仅获得24亿美元现金流缓解全球业绩压力,还凭借剩余股权与持续授权费锁定中国市场长期红利。
对博裕来说,40亿美元投入换来了8011家门店的运营管理权限,以及“星巴克”这一世界级品牌的本地化运营资格。
为防止控股方过度干预品牌形象,双方设立了严谨的治理框架。
尽管让出多数股权,星巴克仍保有三大关键权利:品牌与知识产权的完整所有权;涉及重大事项的一票否决权;以及派遣质量监督团队入驻的权利。
![]()
本土化范式:从麦当劳到星巴克的战略传承
此次股权调整延续了跨国品牌借助本土资本深化中国布局的经典路径。
2017年,麦当劳将其中国业务52%的股权出售给中信牵头的财团,自身保留20%股份并收取基于销售额比例的品牌使用费。
该模式成效卓著:麦当劳中国门店数量由2017年的2000余家增长至2023年的5500余家。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底,随着经营状况持续改善,麦当劳全球总部以18亿美元回购凯雷持有的28%股权,将其持股比例提升至48%。
这一操作既规避了初期扩张风险,又在成熟阶段重新掌握主动权,被视为外资品牌资本运作的成功样板。
百胜中国从母公司百胜餐饮独立分拆后,引入春华资本等本土投资者,成为完全自主运营的实体。
作为品牌许可方,百胜餐饮每年按百胜中国净系统销售额的3%收取特许权使用费,虽不参与日常管理,但仍能稳定分享中国市场成长红利。
![]()
发展难题:两万家门店目标背后的三重障碍
此次合作最明确的发展愿景是推动星巴克中国门店总数逐步迈向2万家。要完成从8000家到2万家的跨越,必须采取更具突破性的扩张策略。
下沉市场成为决胜关键。截至2025财年末,星巴克已在1091个县级城市开设8011家门店,覆盖全国县级行政区总数的约35%。
这意味着星巴克已触及三分之一的县域市场,但距离2万店目标仍有巨大拓展空间,亟需进一步渗透现有区域并开拓空白地带。
目前星巴克面临三大深层矛盾:首先是高端定位与消费者价格敏感度之间的冲突——一线城市中选择30元以上咖啡的消费者占比已从2023年的37%降至18%,而星巴克在此价位段的产品供应仍超过60%。
其次是重资产运营模式与效率要求之间的矛盾——在低线城市,星巴克门店平均回本周期长达18个月,相比之下瑞幸通过联营体系将回收时间压缩至8个月。
最后是数字化能力的被动与主动之别——星巴克“专星送”业务90%依赖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渠道佣金高达18%。
![]()
反观瑞幸,其自有APP承接了60%的外卖订单,单均佣金成本仅5%,同时全面掌控用户行为数据与营销触达链路。
在上海最繁华商圈的一家三层星巴克旗舰店内,中国籍员工依旧忙碌地为顾客调制饮品,但墙上悬挂的营业执照名称已悄然变更。
从北京首家门店起步,到遍布全国的8011家网络,星巴克耗时26年;而从8000家迈向规划中的20000家,这场更为艰巨的征程将由中外双方携手推进。
正如星巴克全球首席执行官倪睿安所言:“博裕在本地市场的深厚经验与资源网络,将有效加速我们在中国,尤其是中小城市和新兴区域的门店拓展进程。”
中国现磨咖啡市场的竞争已步入下半场,不再是单一品牌影响力的比拼,而是涵盖资本实力、供应链整合、数字技术应用与精细化运营能力的全方位较量。
信源来自:钛媒体 星巴克中國易主:外資咖啡時代終結?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