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5日,“風生腕下——周伯林書畫作品展”在香港中環中商藝術大廈二樓集古齋展覽廳隆重開幕。本次展覽由集古齋聯合美術家雜誌、香港書畫文玩協會、紫荊雜誌社、中國藝術公社、深圳市中國畫學會、香港國際老子學院、龍族書院(深圳)有限公司共同主辦。
![]()
活動現場嘉賓薈萃,藝術界翹楚、文化名流與資深媒體人齊聚,共襄藝術盛事。施子清博士(大紫荊勳賢、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席等)、董小明先生(中國畫學會創會副會長等)、楊勇先生(《紫荊》雜誌社社長)、林天行先生(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等)、趙志軍先生(香港藝術發展局視覺藝術組主席等)、張澤石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寫意畫院花鳥畫創作研究室主任等)、趙東曉博士(聯合出版集團總編輯等)及展覽主角周伯林先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等)出席並擔任主禮嘉賓。
![]()
開幕儀式上,趙東曉博士率先致歡迎辭。他表示,欣喜見證周伯林先生首個個人畫展落戶集古齋,回顧了與周先生的交往點滴,高度肯定其在港工作期間為兩地文化藝術交流繁榮所做的貢獻,讚揚他榮休後仍執著藝術理想、飽含探索熱忱,並衷心祝願此次首秀圓滿成功,期待其作品收獲更多關注與喜愛。
![]()
林天行先生在致辭中回溯了與周伯林先生的結緣往事——二人因武術交流相識,並由此引申出藝術與武術共通的「俠義」内核。他盛贊周伯林的藝術創作,評其畫風清新果斷,融溫潤之韻、豪邁之氣與穩重之態於一體,字畫間既蘊含深厚文化底蘊,更彰顯出鮮明獨特的個人藝術風骨。
![]()
董小明先生在致辭中,肯定了周伯林先生任職榮寶齋期間為中國傳統藝術傳承與推廣所做的重要貢獻,特別提及「榮寶學堂」等頗具影響力的項目。他評析周伯林的作品,認為其在紮根傳統文人花鳥畫精髓的基礎上,博採眾長、融匯諸多名家大師的藝術風骨,最終實現了個人藝術境界的突破性昇華。
![]()
張澤石先生在致辭中強調,「大寫意」畫家的養成向來離不開長期深厚的文化藝術積澱,恰如「書如其人,畫如其人」。他認為周伯林先生的作品正是其內在修養的生動投射,既飽含扎實的書法功底,更彰顯出深厚的文化素養與高遠的人格境界。
![]()
最後,周伯林先生致感謝辭。他表示,香港開放包容的獨特氛圍,為他提供了豐厚的創作土壤,既極大開闊了藝術視野,更讓他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交融中,不斷收穫全新創作靈感。他特別感恩藝術道路上,眾多前輩與同仁始終給予的無私關愛與溫暖鼓勵,這份深厚情誼,也讓他堅定地將首個個人畫展選在香港、落戶集古齋。他坦言,這不僅是一次藝術成果的展示,更是向這座城市、向所有摯友表達由衷謝意的真誠告白。
![]()
![]()
致謝環節後,周伯林先生向集古齋惠贈精心創作的佳作《石榴》。這件作品寓意豐饒、寄情深長,既飽含對集古齋長期以來推動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崇高敬意,更以藝術之姿,向其給予的支持與厚愛致以誠摯謝忱。
![]()
开幕式现场
![]()
![]()
![]()
![]()
![]()
部份展出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