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的 AI 融资世界,像极了一场“聪明人之间的拉锯战”。有人说,AGI 已成过去式;也有人说,AI 才刚刚开始赚钱。
但资本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据 IT桔子 统计,今年 1 月至 10 月,中国 AI 领域共有139 笔超亿元融资,总额已突破600 亿元人民币。钱,依旧在流动,只是流向变了。
一边是 月之暗面、智谱、MiniMax这些大模型巨头坐在牌桌中央,包揽了超 20 亿元的巨额融资,在约 200 亿元估值的金字塔顶端闪耀。
另一边,具身智能接替了大模型,成为今年一级市场最受欢迎的领域:73 家具身智能企业,拿下了超过 200 亿元的融资。
同时,AI 也在加速垂直场景的渗透。在医疗、零售、工业等领域,AI 正在悄然扎根,且已有不少公司拿到了超 亿元融资。
透过对国内亿元级 AI 融资的梳理,我们或许能看到国内 AI 发展最真实的一面。
大模型融资头部化明显,多模态商业化获认可
大模型融资呈现了明显的头部化。截至目前,大模型领域总共完成了29笔1亿以上的融资,累计融资142亿元,单笔均值近5亿元。
其中,在通用模型领域,有三家公司在今年融资额超过20亿人民币,分别是月之暗面、智谱和Minimax。
根据第37手报道,大模型公司月之暗面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规模大约在6亿美金左右,投前估值约38亿美金。此外,智谱和Minimax也分别在今年拿到了25亿元和3亿美元的融资。
除了通用模型外,多模态大模型也成为投资人下注的重点。
在视频模型领域,生数科技、爱诗科技和SandAI分别拿到过超过1亿元的融资,3D大模型领域也有2家公司融资,分别是影眸科技和VAST。
其中,影眸科技在今年完成了两次融资。今年8月,影眸科技完成新一轮数千万美金融资,由蓝驰创投领投,字节跳动、红杉中国种子基金等老股东跟投。
投资人看好多模态模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商业路径清晰。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视频模型上。今年,生数科技和爱诗科技均在商业化上有所突破。根据此前公布的数据,爱诗科技全球用户破1亿,年度收入超4000万美元;生数科技上线8个月年化收入突破2000万美元。
具身智能成为新热点,量产能力成为核心标尺
在国内超过1亿融资里,具身智能已经超过大模型,成为今年拿钱最多的板块。
根据IT桔子数据,具身智能独占73笔,超过总数的一半,累计拿到了257亿的的融资,远远超过大模型。其中,自变量机器人、乐聚机器人、它石智航成为融资规模最高的三家企业。
之所以投资人大力押注具身智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具身智能走到了产业化的节点。
这一趋势,也可以从头部具身智能公司看出。以智元机器人为例,作为 2025 年前三季度中标金额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制造商,智元机器人已经在 2025 年前三季度获得了至少 1.7 亿元的中标订单,涉及 400 台以上人形机器人。
其中,最大金额的订单来自中国移动,金额高达 7800 万元,共 200 台人形机器人,据悉将在中国移动各省的展厅和营业厅部署,用于迎宾接待和讲解导购。
优必选同样在 2025 年前三季度斩获了上亿元的招投标订单,涉及数百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一笔订单来自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金额超 9000 万元。
今年,完成三轮融资的自变量机器人也走到了量产前夕。
据自变量联合创始人兼COO杨倩透露,量子2号目前还处于快速迭代阶段,预计将在今年12月进入小规模量产阶段,到明年上半年将逐步实现批量量产;灵巧手也有望在2025年年底实现小规模量产。
乐聚机器人于10月完成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估值90亿元,并已启动IPO辅导。2025年1月17日,乐聚机器人已经完成了对北汽越野车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
AI基础设施:芯片投资多元化,算力投资提速
在今年拿到亿元融资的AI基础设施项目中,AI芯片类占8笔,算力服务和计算基础设施均6笔,其他如云计算、AI卫星共3笔。随着国家级AI算力中心的建设进入密集周期,这些AI芯片和算力服务项目可谓拿到了“优先入场券”。
芯片是基础设施的“皇冠”。在AI基础设施项目中,曦智科技(15亿人民币融资)和爱芯元智(10亿人民币)这两家AI芯片获得10亿人民币及以上的融资。
曦智科技专注于光电混合计算,核心应用覆盖AI基础设施与算力集群等;爱芯元智是平台型芯片公司,自研AI-ISP和NPU,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和智能IoT领域,完成了场景闭环。
在AI芯片赛道中,除了上述两家,像微纳核芯(存算一体)、为旌科技(车规SoC类)、昉擎科技(RISC-V架构)、壁仞科技(高性能GPU)等也纷纷拿下亿元级融资。
投资人普遍认为,2025年AI芯片赛道已告别“唯制程论”,转向技术路线多元化。IO资本创始合伙人赵占祥表示:“无论是能马上落地的成熟路线,还是像存算一体、光子计算这样更前沿的方向,都是值得关注的。”
在算力方面,资金在瞄准一个方向——让AI的计算力更加高效、普及和可持续。
算力服务领域的融资节奏明显提速。清程极智则在7月获得数亿元A+轮融资,重点发力智能算力系统软件。比特智路在2月拿下5亿元Pre-A融资,估值25亿元,布局AI网络可扩展性,强调在模型推理中的算力效率提升。
其次,在计算基础设施方向,头部项目获得更高溢价。
明星项目硅基流动在短短8个月内连获两轮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云与创新工场,该公司主打AI训练与推理的计算底座,是云计算巨头布局AI原生基础设施的代表。
基流科技1月获得数亿元融资,它代表的则是另一种趋势:算力从云端走向边缘。
放眼整个AI基础设施赛道,一些前沿甚至具有想象力的领域也获得了关注。
例如,国星宇航D轮获资2.25亿人民币,其致力于AI卫星研制发射和构建天基算力网;Pyromind Dynamics种子轮获资数千万美金,其专注于打造强化学习服务平台,为下一代自主智能体提供核心引擎。
/ 04 /
医疗成AI应用落地的热门场景
医疗是AI应用落地最热门的黄金赛道。
在今年的15笔亿元级AI应用融资中,医疗6笔亿元交易、占比达40%,零售/营销3笔,工业2笔,其他如安防、政企、社交、办公等共4笔。
在今年的AI应用项目中,仅联影智能一家获得超10亿人民币融资。作为市值1145亿的联影集团子公司,它专注于AI辅助筛查,覆盖XR、CT等场景。背靠母公司的硬件生态与成熟渠道,联影智能能直接进入医院场景,解决了纯软件公司难以逾越的落地壁垒。
AI医疗产品主要分布在为影像AI、药物研发和手术机器人领域。这些场景技术壁垒高、专业价值明确、付费方(医院、药企)预算充足,直接创造巨大的临床或商业价值。
深睿医疗(D轮融资5亿元,估值50亿元)AI辅助诊断方案落地多家三甲医院;
剂泰医药(D轮融资4亿元,估值95亿元)借AI纳米递送平台AiTEM,将制剂优化周期缩至3个月,AI驱动药物完成III期临床;
美央创新(Pre-A轮数亿元,估值15亿元)的FAITH美学机器人获得3亿元的采购意向。
AI零售和AI工业是热门。零售/营销领域的应用非常具体,如AI商品图生成、门店运营、营销Agent。工业应用则聚焦于矿山无人化、设备故障检测等传统行业的痛点,价值明确。
未来智能(A轮1亿元,估值5亿元)AI会议耳机上市半年销量破10万台;
伯镭科技(B+轮数亿元,估值15亿元)矿山无人化服务30+大型项目,年营收超2亿元;
帷幄Whale(C+轮6000万美元,估值78亿元)零售门店AI运营系统服务5万家门店;
宇泛智能(Pre-IPO数亿元,估值48亿元)智能视觉终端年出货量超50万台。
/ 05 /
总结
2025年的AI融资是关于“兑现”的较量。资本不再为概念买单,而是追着收入、订单、量产和算力去流动。
具身智能证明了“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的可行性;视频多模态让AI真正开始赚钱;AI医疗在稳健中筑起护城河。
这一年,AI的叙事从“梦”变成了“账”。每一笔融资背后,都藏着市场的取舍与耐心的考验。
也许AGI的未来仍远不可及,但在算法之外,中国AI正在迎来自己的“产业现实主义”时刻。
文/朗朗
PS:如果你对AI大模型领域有独特的看法,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大模型交流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