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塔斯社11月4日的报道抛出了一个足以影响全球战略资源格局的消息:俄罗斯总统普京已批准指示清单,要求内阁必须在今年12月1日前拿出稀土及稀有金属开采生产的长期发展路线图。距离最后期限仅剩不到一个月,这份带着明确时间限制的指令,与其说是行政要求,不如说是普京对俄政府下的“军令状”,背后藏着的战略考量远比“减少进口依赖”表面看起来复杂。
克里姆林宫早有文件披露,这项计划的核心目标是构建自主可控的稀土开采与加工全产业链,摆脱对中国和美国的双重依赖。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的表态更是直白,他在《消息报》撰文直言,稀土产业的成败“关系俄罗斯未来发展潜力,甚至影响存续”。要知道稀土从不是普通矿产,F-35战机单机就需要417公斤稀土,导弹舵机的永磁体、潜艇推进系统、芯片制造都离不开这种“工业维生素”,如今它更已升级为“科技安全盾牌”,成为国防工业和高端制造的命脉。
![]()
普京此刻按下加速键,显然是被现实打醒后的必然选择。俄乌冲突持续至今,西方的全方位制裁让俄罗斯看清了过度依赖进口的脆弱——连能源这种王牌都能被制衡,更何况稀土这种隐形战略资源。俄罗斯手里其实握着好牌,已探明的18处稀土矿床总储量超2800万吨,全球排名前五,且重稀土占比高,恰好适配高科技和军工需求。但尴尬的是,这些宝贵资源的实际开采率还不到2%,俄罗斯空有矿脉却没有产业链,经济所需的大部分稀土仍要靠进口,这种“守着金山要饭吃”的局面,在地缘冲突背景下堪称致命。
外界总觉得稀土产业就是“挖矿”,其实真正的门槛藏在后续的分离纯化环节。稀土包含17种化学性质极为相似的元素,需要经过几十道萃取、洗涤、沉淀工序才能分离,每一步都考验着化工装备、材料学水平和工艺积累,难度堪比造光刻机。中国能占据全球90%以上的稀土冶炼分离市场,靠的不是储量优势,而是几十年沉淀的技术、工程师文化和长期投入,如今更通过全链条管制,将99.99%的高纯度冶炼技术变成难以突破的壁垒。俄罗斯现在要补的就是这块短板,绍伊古自己也承认,这需要先进技术、高素质人才和巨额投资,偏偏这些都是俄罗斯当前的软肋。
![]()
更棘手的是资源分布的先天制约,俄罗斯的稀土矿床大多集中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那里气候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电力供应不足,大规模开发本身就面临重重阻碍。有矿无技术、有资源无配套,这就是俄罗斯稀土产业的真实处境。而此时美国正通过与乌克兰的矿产协议抢占稀土资源,全球需求预计到2030年将翻番,多重压力下,普京的“军令状”更像是背水一战的战略宣誓。
关于俄罗斯此举的意图,外界有不少猜测,有人认为是想拿稀土当筹码与美国交换利益。但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俄美虽曾有过稀土合作的开放态度,但俄乌谈判毫无进展的背景下,双方根本不具备合作的政治基础。路透社的分析点出了关键,俄罗斯同时在推进与中朝接壤地区的多式联运物流中心,本质上是在西方制裁下转向东方寻求发展空间。它既想吸收中国在稀土产业的技术经验,又坚持要打造“主权产业”,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反映出俄罗斯在战略自主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平衡难题。
![]()
俄罗斯的稀土自主之路,注定不会平坦。它要面对的不仅是技术和资金的缺口,还有全球产业链格局已定的现实——中国已经通过技术、设备、原料的闭环,掌握了稀土领域的规则定义权。普京的指令传递出强烈的危机感,但战略决心能否转化为实际成果,还要看后续的执行力度。毕竟稀土产业的培育需要时间,不是靠一道总统令就能速成的。
这场稀土领域的博弈,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经济范畴,成为国家技术主权和战略安全的角力。中国牢牢占据产业链高地,美国重建供应链进展缓慢,俄罗斯带着储量优势仓促入局,全球稀土版图正迎来新的变数。普京的“军令状”,既是对俄政府的施压,也是对世界的宣告:在关键资源领域,俄罗斯再也不想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只是这条路有多难走,恐怕只有俄罗斯自己最清楚,而它的每一步动作,都将牵动全球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神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