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牌科技网讯】近日,西北工业大学陶凯教授团队突破仿生机器人技术瓶颈,成功研发出"水下幽灵"仿生机器人,以全透明水母形态实现水下环境智能探测与实时监测,其隐形能力已突破人眼视觉识别极限。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极端环境探测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
据研发团队介绍,这款仿生机器人采用创新水凝胶电极材料构建躯体,直径仅120毫米、重量56克,相当于普通苹果的三分之一重量。其核心突破在于搭载自主研发的静电液压肌肉驱动器,通过精准模拟水母涡环推进机理,实现了高效灵动的仿生运动控制。在静默运行状态下,整机功耗低至28.5毫瓦,仅为传统水下探测设备的1/50,配合低于20分贝的超低噪声特性,可实现长达数月的隐蔽水下作业。
在智能化升级方面,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微型摄像头模组与嵌入式AI处理芯片深度集成。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优化,该机器人已具备动态水环境中的稳定悬停能力,并能在复杂水流环境下精准识别珊瑚白化、微塑料污染等生态敏感指标,目标识别准确率高达98.3%。在实验室测试中,其搭载的AI系统成功实现了对0.5米/秒流速水域的稳定姿态控制,突破了传统仿生机器人抗流干扰的瓶颈。
陶凯教授指出,该机器人凭借低功耗、低噪声、高仿生的三重优势,在深海隐蔽监测、生态敏感区观测及水下设施精细巡检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特别是在南海珊瑚礁生态监测、深海热泉口生物群落观测等极端环境场景中,其持续作业能力可达传统设备的3-5倍。目前,团队正与国家海洋局合作开展南海海域示范应用,预计2026年形成规模化探测能力,为我国深海科学考察、资源勘探及生态保护提供革命性技术支撑。
这项成果不仅突破了仿生机器人驱动效率、隐蔽性能与智能感知的技术瓶颈,更验证了"材料-驱动-算法"三位一体的创新研发范式。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该平台有望拓展至海洋牧场监测、水下考古勘探等新兴领域,推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智能装备产业链。
【编辑】:刘鹏
【责编】:张唯
【审核】:范贵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