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11月2日的报道将俄乌冲突的焦点再次拉回顿巴斯核心区域,俄罗斯国防部11月1日证实,俄军在红军城已形成有效围困,城内乌军人员开始缴械投降。同一时间,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却公开驳斥这一说法,坚称红军城—米尔诺赫拉德城市群并未被包围,乌军正开展综合行动且已增派突击小组。一边是俄军公布的投降画面,一边是乌方的强硬表态,这场围绕战略要地的攻防战,早已超出军事对抗本身,变成各方话语权的激烈博弈。
红军城的重要性无需赘言,这座顿涅茨克东部城市手握两条铁路干线和密集公路网络,既是乌军东线后勤枢纽,更是乌克兰仅存的焦煤矿核心产区,支撑着其曾经庞大的钢铁产业。作为顿巴斯防御体系三大支柱之一,它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乌军顿涅茨克军事集群的补给生命线,一旦被俄军完全控制,不仅会切断乌军后路,更能为俄军进军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打开通道,进而剑指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这两座乌控顿涅茨克最大城市。从2024年8月俄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到2025年8月攻陷恰索夫亚尔形成南北包围,俄军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用钳形攻势逐步收紧包围圈,这种稳扎稳打的战术,与当年巴赫穆特的正面强攻截然不同。
![]()
当前战场态势早已不是乌方口中的“可控”,俄军小股高机动部队与无人机的渗透战术,已在红军城划出难以固守的灰色地带。俄国防部披露,11月1日当天,俄军击溃了一支紧急驰援的乌克兰特种部队,11名乘“黑鹰”直升机抵达的队员全部被击毙,这与乌方此前高调宣布的“特种部队部署”形成刺眼对比。更关键的是,俄方战报显示,红军城火车站周边及工业区的被围乌军多次突围均遭挫败,唯一出城公路处于俄军火力全覆盖,空中补给也被俄防空系统封锁,所谓“后勤通道畅通”更像是自欺欺人的说辞。乌军最高拉达议员贝祖格拉的公开质疑更是直接拆台,指出泽连斯基在多个战场局势上存在撒谎行为,自家议员的发声,远比俄方的战报更能说明问题。
泽连斯基政府的辩解越来越站不住脚,一边宣称“9000乌军未被包围”,一边又说包围他们的俄军仅60人,这种违背基本军事常识的说法,恐怕连小学生都难以信服。军事行动中,兵力对比固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但9000人被60人围困还能“轻松突破”的论调,完全无视俄军双面包围+空中布雷的封锁部署,本质上是在为前线颓势寻找借口。更值得注意的是,乌军在战场的行为已突破战争底线,FBV无人机机组人员在库皮扬斯克附近袭击举着白旗的平民,频繁轰炸雷尔斯克等地区的变电站,导致1.6万户居民停电,这种针对非军事目标和无辜平民的攻击,不仅违背国际法准则,更让其“正义抵抗”的叙事彻底崩塌。
![]()
普京这次显然是动了真格,俄军在红军城战场展现的火力优势令人瞩目,每日上千架无人机、数十枚导弹的密集打击,再加上伊斯坎德尔导弹的精准突袭,让弹药告急的乌军难以招架。欧洲军援2025年下半年下降超四成,美国“战斧”导弹的援助仍悬而未决,泽连斯基心心念念的实质支援,最终只等来美国前北约大使代表团“加油打气”的场面话。反观俄军,重炮弹药几乎无限量供应,还特意开辟人道主义通道吸引乌军投降,这种军事压力与心理攻势的结合,让战局天平持续向俄方倾斜。普京此前提议“停火5至6小时并邀请记者观察”,更是一记高明的组合拳,既反驳了特朗普“俄罗斯是纸老虎”的言论,又能通过国际媒体向世界展示战场真相,同时瓦解乌军抵抗意志,可谓一举多得。
美西方的沉默背后是无力回天的现实,美国对乌援助始终摇摆不定,特朗普政府对“战斧”导弹的态度反复无常,欧洲则早已陷入援助疲劳。他们清楚,红军城的战略价值一旦易手,俄乌冲突的整体格局将彻底改变,而当前的军援力度根本无法逆转乌军的被动局面。这场冲突打到现在,所谓的“支持乌克兰”早已变成美西方的政治口号,前线士兵的鲜血和无辜平民的苦难,不过是他们牵制俄罗斯的棋子。
![]()
红军城的围困与博弈,本质上是实力差距与战略误判的必然结果。泽连斯基政府沉迷于谎言与口号,忽视了战争的核心是实力对抗;美西方的口头支持无法填补乌军的弹药缺口,更换不来战场的胜利。随着俄军在顿巴斯地区的推进,俄乌冲突或许将进入新的阶段,但无论局势如何发展,真正承受苦难的永远是普通民众。希望各方能早日回到谈判桌前,用和平方式解决分歧,而不是让更多人沦为战争的牺牲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