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含沪量”颇高的电影长片《菜肉馄饨》,讲述了丧偶独居的退休工人老汪在给儿子小汪张罗相亲的过程中,自己沉寂的感情生活波澜频起的故事。影片改编自刊登在《上海文学》的同名中篇小说,宛若一幅徐徐展开的市井画卷,幽默又不失温情地描绘出当代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又如一碗汤鲜味美的家常馄饨,以小见大地展现出上海文化的独特韵味。内容之外,影片对银发群体情感生活的关注,以及争取传统主流之外观众的市场策略,也为提振中小成本电影市场信心做出了有益尝试。
![]()
弄堂里的人间烟火
对于地域色彩浓厚的《菜肉馄饨》而言,“上海”不仅是名词,表明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更是形容词,指代上海特有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归属。影片鲜明的上海特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上海班底保证了影片制作的“上海咪道”(味道)。《菜肉馄饨》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艺言堂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上海的电影公司共同出品,讲述的是今时今地发生在弄堂里的市井故事,取景地也尽在人民公园、国际饭店、复兴公园等上海地标建筑,以及长乐路、南昌路、永康路等生活气息浓郁的老城区……正如近年来大热的“新东北”“新南方”电影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质,本地制作团队对上海文化的认同、热爱和了解,由内而外地深化了《菜肉馄饨》的本地文化表达。
其次,题材内容展现了影片叙事的“上海腔调”。美国学者保罗·福塞尔在其社会学著作《格调》中分析人们日常行为体现出的品位,其实是经济、文化、阶层、认知水平的综合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影片突显的“上海腔调”,可以说正是在经济长期向上、文化海纳百川、中产比例较高的上海市民认可的文化取向。片中人物不论角色大小,都打扮得清清爽爽,衣食住行普遍性的精致讲究,内里则是上海人精神层面对生活的用心和对品质的追求。此外,“腔调”还展现在角色为人处世的方式上。例如,老汪不会用父权压制小汪,不仅尊重对方选择,保持应有的边界感,还会在误会产生时,用“不响”化解尴尬、适度表态。
值得关注的是,菜肉馄饨这一上海家常食物,不仅从片名点出“戏眼”会就此展开,其内蕴的和睦、分享、传承等意义,更带有一种来自岁月深处生活滋味。不同于《股疯》的开风气之先、《上海假日》的兼容并包、《小时代》的时尚洋派,《菜肉馄饨》的现实主义题材选择和表达方式,建构了贴近百姓生活、富有烟火气的上海都市生活场景。
![]()
银幕上的黄昏恋曲
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以来,很长时间电影的目标观众都以青少年为主,而近年来,伴随短视频、互联网平台自制剧、网络游戏、桌游、演艺等多种文娱形式的不断发展,走进影院的电影观众正在悄然变化,例如保有一定观影习惯的中老年观众在持续增多。《菜肉馄饨》敏锐捕捉到了电影市场的变化,采取差异化市场策略,立足本地文化、关注银发群体,围绕老龄化社会难以忽视的老年人情感问题展开剧情。
老汪父子二人对于小汪婚恋状态的矛盾构成了影片的叙述主线,但小汪的故事只是寥寥数语,影片真正的关注点是以老汪为主的老年群体。随着情节推动,影片细节饱满地从多方面刻画了独居老人的生活现状和情感需求,在人生已然进入耳顺、从心所欲的阶段,他们更加需要生活上的相互协助,也更渴望精神上的理解认同。不同于《爱情神话》的俏皮、《好东西》的前卫,银发恋情如同鲜美的馄饨汤底,滋味着实丰富。老汪被不期然搅动的情感世界,混杂着对亡妻的眷恋、对儿子的牵挂、对新朋友的心动,以及诚恳、犹豫、不好意思、跃跃欲试等多种情绪,因而包含了老年沉稳、中年务实、少年激情等不同面向。而同属“相亲角结缘的四人组”的老金精明又不失坦荡,美琴含蓄中有热情,阿芳风风火火又嗲兮兮,几位老人不同的情感状态在影片中都得以细腻展现。
影片用喜剧和温情展现了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两代人之间可能被忽略、误会却无法被抹去的爱意流动。沪语版之外,影片还制作了普通话版,电影主题对亲情、爱情、友情的颂扬,是成为突破地域文化隔膜、引起更多观众共鸣的关键。
立足需求的市场定位
《菜肉馄饨》是一部试图与观众交流的用心之作。导演和主创对上海生活质感的捕捉和表达尤为出色。且以老汪三次逛菜市场为例,他分别买了肉糜、夹心肉、五花肉做馄饨馅,看似重复又不雷同的场景承载着穿插叙事作用,被处理得妙趣横生。影片没有哗众取宠地以老年人婚恋、父子冲突为卖点,不煽情、不狗血、不刻意营造视听奇观,而是扎扎实实、温情质朴又不乏戏剧高潮地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市井故事,恰似一碗落胃的鲜美馄饨,令人感觉妥帖适意。整部影片以情绪为叙述推动,通过蒙太奇在老汪当下的生活中闪回婚礼、妻子重病、葬礼送别等重要人生阶段,并借由普通人生活的几十年映射出上海的时代变迁。
此外,《菜肉馄饨》总体色调明亮,会令人想起《今天我休息》《大李小李和老李》等上海拍摄的老影片,以及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导演的某些影片。它基于某种共同体建构,指向未来的明亮,带有天然的乐观和真正的情绪价值。虽然结尾的大团圆包馄饨略显刻意,但影片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几处馄饨制作场景倒也拍得活色生香,借用文学通感的方式达成了美食画面对味觉的激活,对于在外打拼的青年观众而言,未尝不会唤起对于家的记忆与温情。
面对大投资、大制作、突出特效的电影大片逐步祛魅的新动向,《菜肉馄饨》采取了阵地战的市场策略,预设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为主要票仓城市,尽可能争取中老年观众,以及看重情绪价值的女性观众和陪同父母的青年观众,再根据市场反应逐步扩大受众区域。在影片开机、杀青、前期宣传等不同阶段,片方还采用了沪上知名品牌联动、短视频释放花絮、思南会客厅打造主题讲座,以及主创进社区等多种宣发形式。从深入文化肌理扎根创作,到主动融入上海电影文化脉络,影片的文化策略同样值得关注。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标题:《一碗馄饨煮出的上海味!《菜肉馄饨》的弄堂烟火与黄昏浪漫》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来源:作者:刘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