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的小区长椅上,65岁的李大妈和同伴一边晒太阳,一边聊着身体的“小毛病”。
她苦笑着说:“最近哪哪儿都不舒服,腰酸背痛、饭量还不好,走两步就喘。
是不是人老了,这毛病就跟着来了?”旁边的陈大爷闻言插话:“我年纪跟你差不多,偶尔咳嗽,晚上还睡不踏实,去医院一查血脂比去年还高。”
![]()
大伙儿你一句我一句,越说越有些惶恐:是不是年纪大了,身体就只能被疾病“追着跑”?眼见大家神情忧虑,刘医生恰巧路过。
他一听立刻摆手:“岁数不是问题!很多人觉得人一老,病就甩也甩不掉。其实,关键是身体里的两种营养素,很多人没补够。
只要跟得上,许多常见病其实会渐渐远离你。尤其第二种,90%的人都忽视了!”
那么,这两种营养分别是什么?它们如何守护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补?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
![]()
很多人到了五六十岁以后,身体如同“旧机器”,各种毛病似乎呼啦啦冒了出来。实际上,研究显示,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从50岁左右开始逐渐减退。
北京协和医院公布的一组数据表明,60岁以后人群免疫细胞活性平均下降约14.8%,这意味着抵御疾病的能力大大减少。
此外,慢性疾病发病率也随年龄水涨船高。国家卫健委的调查指出,65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5%,不少人在两种以上疾病之间来回“徘徊”。
医学专家指出,造成这种情况,除了遗传、环境、生活习惯外,还有一个被忽视却根本的原因,身体缺乏维持免疫、修复组织、代谢健康所必需的关键营养素。
一旦营养“失衡”,细胞修复变慢、器官老化、疾病风险就大增。不夸张地说,缺了它们,就像带着“空油箱”跑高速,随时会出状况。
要想拥有好体质、好免疫力,医生建议优先关注如下两类营养素:
蛋白质是生命组成的“积木块”。哈佛大学老龄健康项目研究发现,充足蛋白摄入能帮助中老年人保持肌肉力量,减少心血管、骨质疏松等疾病风险,降低功能失能概率达19.6%。
而在中国营养学会2022年发布的新老年营养标准中,每日蛋白建议摄入量上调至1.0-1.2克/公斤体重,超六成老人其实都没“达标”!
![]()
为何蛋白质如此重要?它是构成免疫细胞、酶、抗体等核心成分,缺乏时,人体的“自修复”能力会大打折扣,“小伤口”拖成“大问题”,“小感冒”变成“老毛病”。
而且肌肉流失还加速跌倒、骨折等高龄风险。尤其女性、瘦弱体型老人,更易发生“隐性蛋白不足”。
你以为补钙最重要,其实维生素D才是吸收和利用钙质的关键“闸门”。国家卫健委2023年健康科普数据显示,70%中国60岁以上老人维生素D摄入不足。
维生素D缺乏不仅影响骨骼健康,还会让免疫力降低、糖尿病、高血压和认知障碍等风险大大上升。
![]()
2018年一项纳入2万名老年人的国际横向研究显示:补足维生素D后,全因死亡率下降12.6%,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下降15.3%。
充足的维生素D有助于提升免疫细胞防御“病毒、细菌入侵”的能力,还能减少慢性炎症,降低心脑血管病变和老年抑郁发生概率。
而晒太阳不足、肠道吸收差、肾脏老化是老年人群普遍面临的“维D难题”。
吃什么、吃多少、吃几次,补得对才能“事半功倍”:
蛋白质怎么补?
每天三餐都要有优质蛋白:鸡蛋、鱼、牛奶、豆制品、瘦肉换着吃;65岁以上建议每公斤体重补充1.0-1.2克蛋白(例:60公斤老人,每天60-72克蛋白)。
![]()
一只大鸡蛋≈6克蛋白,250毫升牛奶≈7克蛋白,午晚餐最好各有一份肉/豆制品;咀嚼困难者可选细软类(蒸蛋、豆腐)、乳制品、蛋白粉等
维生素D正确获得方式:
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选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阳光直射双臂和脸部;多选择三文鱼、鲅鱼、蛋黄、奶酪等“日常补D食物”。
有肝肾慢病者、极少外出者、体重过重者,更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剂型;不要盲目超量,遵循“查-补-监测”三步走。
有些老人喜欢“一补补半年”,但研究反复证实,间断、不规律补充方式效果差反而有风险。注重“每日常规摄入+定期监测”才是科学养生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