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体检查出颈动脉斑块,是不是马上要得脑梗了?”在北京融科医院孙建平主任的门诊里,带着这样的焦虑前来问诊的患者不在少数。作为一位深耕心脑血管领域数十年的专家,他深知这份报告单带来的心理压力。
![]()
每当此时,孙建平主任总会先请患者坐下,细致地查看报告,然后平和地宽慰道:“发现斑块,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但它更是一个提醒我们关注健康的信号,不必过度恐慌。”
斑块常见,但并非人人都会脑梗
孙建平主任指出,根据权威数据,颈动脉斑块在40岁以上人群中的检出率超过40%,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血管随年龄增长出现的常见现象,是中老年人群中普遍的影像学发现。
“发现斑块,意味着您需要开始比以往更加关注血管健康,但绝不必因此陷入无谓的恐慌。”孙主任强调,“最新的医学研究已经证实,通过科学的干预,我们不仅能有效稳定斑块,阻止其发展,甚至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部分患者还可以实现斑块的缩小。”
风险核心:稳定性是关键,中医辨证分型
那么,如何客观评估斑块的风险?孙建平主任指出,决定脑梗风险的,远不止斑块大小,其“稳定性”才是核心指标。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稳定性差的斑块(易损斑块)具有脂质核心大、纤维帽薄的特点,在血流冲击下容易发生破裂,继而形成血栓,引发急性事件。
孙主任进一步从中医理论阐释,为风险评估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指出,斑块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痰浊”与“血瘀”互结的产物。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治疗也各有侧重:
痰瘀互结型:此类患者多形体偏胖,常感头晕头重、胸闷气短等,治疗需重在“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气虚血瘀型:此类患者多伴有乏力、气短、易出汗,斑块的产生与进展与元气推动无力密切相关,治疗需侧重“益气活血、扶正固本”。
阴虚阳亢型:患者多表现为头晕目眩、面部烘热、急躁易怒,此类型往往与血压波动较大相关,需“滋阴潜阳、活血通络”。
综合管理: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
基于上述认识,孙建平主任在临床中倡导“病证结合,标本兼治”的个体化管理策略。
他强调,规范的西医治疗是基石,包括使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融入中医辨证论治的智慧。
![]()
“想要治疗血管斑块,我们的目标更要放在长远角度,从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入手。”孙主任说,“比如,通过健脾化痰来消除滋生‘痰浊’的土壤,通过益气活血来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当患者的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得到改善,体质得到增强,斑块的稳定性也就有了更好的内在基础。”
孙建平主任最后总结道,发现颈动脉斑块,是身体发出的一个重要预警。科学的应对策略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准确评估风险,通过规范用药和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双管齐下,让不稳定的斑块变得稳定,从而将脑梗的风险降到最低。
“正视它,管理它,但不必恐惧它。”——这是孙建平主任送给所有斑块患者的一句真心话。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