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黑色轿车疾驰而过,车窗内女子挣扎哭喊,两名男子冷脸低语:“拿不到钱,她就去缅北卖器官。”这段视频在深夜刷爆社交平台,多地网民惊恐报警。然而不到48小时,真相揭晓:没有绑架,没有器官贩卖,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摆拍卖惨直播。贵州毕节四人因虚构剧情博流量,被依法行政拘留。
![]()
这并非孤例。从外卖骑手被殴打、农村女孩拾荒养母,到“一觉醒来相亲对象站床边”,近年来虚假摆拍已成产业链。剧本工厂批量生产“悲惨人生”,演员轮番上阵扮演受害者与施暴者,只为收割情绪、引爆流量。据公开通报,仅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有数十个类似账号被封禁,多人被行拘甚至刑拘。流量狂欢的背后,是公众信任的持续崩塌。
![]()
这些内容之所以能迅速传播,正是因为击中了社会的敏感神经。它们披着“现实记录”的外衣,利用公众对安全、公平、弱势群体的天然关切,制造虚假危机。即便事后标注“纯属虚构”,伤害已然造成——真实的社会焦虑被滥用,善意被戏弄,警力被浪费。更危险的是,当谎言反复上演,人们开始对真实苦难也产生怀疑。当真正的求助出现时,回应它的可能不再是援手,而是质疑:“又是剧本吧?”
平台已尝试应对。抖音、快手等要求剧情类内容必须标注“虚构演绎”;“第三方测评诚信自律同盟”成立,推动内容真实透明;AI识别与举报机制也在升级。但治理始终滞后于变种速度。一个账号被封,换个马甲卷土重来;跨平台引流让追责困难;算法对冲突性内容的偏爱,仍在变相奖励制造对立。处罚个体容易,扭转激励机制却难。
![]()
真正的破局,在于重建信任的正向循环。少数人已在行动。“老爸评测”坚持公开实验全过程,不接广告只靠用户支持,成为可信测评的标杆。AutoLab、瑞物评测室等机构也以数据透明赢得口碑。它们证明:真实内容不仅能存活,还能走得更远。用户不拒绝戏剧性,但拒绝被欺骗;他们愿为真诚买单,而非被情绪勒索。
虚假摆拍的尽头,是流量的枯竭与信任的破产。自媒体若想长久生存,必须从“如何更抓眼球”转向“如何更值得信赖”。标注“虚构”只是底线,主动公开信息来源、接受公众监督、建立内容可追溯机制,才是赢得长期关注的通行证。平台也需调整算法权重,让真实、建设性内容获得应有曝光。
流量不应是道德的盲区。每一次点击,都在投票我们想要怎样的网络世界。当真实不再需要为自己辩解,虚假才真正失去市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