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飞机的机头在这里诞生,0.2毫米精度的飞机“外衣”在这里精密加工,建在产业园区的大学迎来首批学子……这里是四川成都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新都高新区”)。
十年间,这里高楼林立、企业云集,中国航发成发、中车成都等430余家企业在此落地生根,形成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人随产动,这里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园区”。
十月,由红星新闻-成都发布记者、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EMBA教育中心主任柴俊武教授、成都尼科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泓宇以及企业代表组成的调研团走进新都高新区,在成都辰飞智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石璟的引导下,共同探寻这座“起飞中”的产业新城。
![]()
▲调研团一行
“四桶水”撑起五分之一产值
新都航空产业振翅起飞
放眼新都,“四桶水”定位贯穿始终,科伦药业的“药水”、可口可乐的“汽水”、雪花啤酒的“酒水”、达利食品的“茶水”,成为区域名片,贡献了2024年全区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势头强劲。
在新都高新区的布局版图中,工业东片区、工业西片区、石板滩片区呈“铁三角”之势,稳稳矗立。其中,石板滩片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的石板滩变了,曾经的荒地上建起写字楼、厂房、人才公寓、学校、医院、火锅小镇、露营基地……调研团中有人多年前曾到访此地,面对焕然一新的面貌,无不感叹其巨变。
![]()
▲入驻企业开动马力生产
在新都高新区的展示中心里,一组数据揭示这些变化背后的动力:去年园区营收突破1300亿元,跻身“2025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第46位。这里汇聚了1100余家重点企业,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3家、高新技术企业348家……
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可感可知的产业。
石板滩片区中不仅有C919大飞机机头与反推短舱的全国唯一生产基地,这里更是承接着成都地铁70%“新都造”的重任。
助推石板滩片区“起飞”的是片区内的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在这里,50余家航空重点配套企业落地生根,石璟所在的辰飞智匠,就专注于飞机蒙皮、钛合金结构件等关键部件的研发与制造,目前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国产双五轴飞机蒙皮镜像铣产线集群,生产线持续运转,具备年产各类蒙皮1000余块的能力。
![]()
▲成都辰飞智匠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金属蒙皮
蒙皮被形容为飞机的“冲锋衣”,当天调研团在辰飞智匠的车间里,看到了这件壁厚精度达到0.2毫米的外衣制作过程。
一墙之隔的深思有形(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全国首个智能辊压成形数字化示范工厂。在这里,企业之间不是孤岛,而是创新链上的合作伙伴。
![]()
▲深思有形(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
深思有形副总经理胡恒道出了企业选址的关键:“要看在哪里能赚钱。”他说在这里,园区不仅提供标准化厂房、人才公寓和便捷的交通,更主动帮企业对接上下游资源,“从招商到落地,服务都让人安心。”
链主引领,深挖辅链
实现“满园”效应
如何吸引企业入驻?在前往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新都校区的路上,调研团抛出这一问题。
![]()
▲新都高新区
新都高新区石板滩片区工作专班组长张灿阳介绍,园区建设初期,锁定两家核心“链主”企业,两家企业都希望将分散在全国的产业链集中布局,这与园区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迅速推动项目落地。
以大部件产业园为例,2019年启动建设,当年便完成拆迁、建设并投产,堪称“新都速度”。当时成飞集团负责人感慨:“开工时穿短袖,下线时还是短袖。”该园区也成功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国家级荣誉。
链主落地,带动下游企业快速集聚,之后园区又进一步以“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的思路,主动出击、精准招商,持续拓展产业链半径,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效应。
在运营机制上,园区推行“管委会+专业公司”模式,推动管理去行政化、运营市场化。国有企业在服务园区的同时,通过股权投资、厂房租赁等方式增强“造血”能力,也提升了服务的灵活性与效率。
建设“公用”平台也是园区吸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据张灿阳介绍,考虑环保和成本因素,不是每家企业都愿意建设热表处理中心,因此在规划之初园区就决定由国有企业统一规划建设热表处理中心,并交由链主企业运营管理。
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国内领先、行业一流的航空零部件特种工艺大型生产基地,实现55种先进热表处理特种工艺全覆盖。
除热表处理中心外,园区的检验检测中心、产品交付中心、智能物料中心均实现“共享”,让企业以最低成本获得更高能级服务。
目前,园区围绕中航工业成飞、中国航发成发等链主企业,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项目170余个,孵化了裕鸢航空、长之琳等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瞪羚企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成为全国5个同时具备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地区之一。
园中校、校中园:
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我听说,这是一所不愁就业的大学……”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新都校区的一架退役战斗机下,石璟的疑问点出了产教融合的核心。
这所四川省内首个建在产业园区的大学,从动工到开学仅用不到1年,再次诠释了“新都速度”。学校设有航空装备制造、无人机等产业学院,每年为航空产业定向培养超3000名毕业生,真正实现“出校门即进职场大门”。
成都香城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洋谈到建校初衷:当初链主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快速入驻,但技能人才短缺成为瓶颈,甚至出现企业相互“挖人”的现象。将大学建在园区,既解决企业用人难题,也让学生“毕业即就业”。首批2000余名学子已于今年9月入学。
政府主动为企业赋能,也成为企业的“底气”。据张灿阳介绍,园区配备107名“企业管家”,推动“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当地市场监管、司法、人才、金融等12类职能下沉园区,为企业压缩办理时限50%以上。
![]()
▲企业管家(右二)与入驻企业的相关人士沟通
新都区市场监管局就在园区设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15大类服务,通过专题培训以及“一对一”进行指导,让企业将质量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成都市层面也同步推进市场监管领域蹲点服务“立园满园”,已建成9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覆盖两个国家级经开区、7个省级园区。
“满园”密码
真心服务,让“蓉漂”成为“新都人”
在退役战斗机下的圆桌座谈,调研团又揭开了园区“满园”发展的另一重密码——对人才的重视。
来自甘肃的石璟,来新都不到四年,如今已熟知当地的美食与游玩胜地,从“蓉漂”成为“新都人”。他的经历,正是“新都服务”的生动写照。
几年前,产业爆发期来临,石璟所在的企业急需快速落地。传统建厂周期长达两年,容易错失市场窗口。新都区推出“拎包入住”服务,让他精准抓住了机遇。
石璟说,企业也有“朋友圈”。在他入驻后,也带动合作伙伴来此“抱团”。园区内产业链分工明确、工序高效衔接、物流便捷畅通,真正实现了“有钱大家一起赚”。
用工方面,园区通过配套食堂、公寓等,帮助企业提供“包吃包住”的优厚条件,解决工人后顾之忧,帮助企业留住人才。
针对石璟这类高层次人才,新都还推出“人才香卡”,提供免费停车、机场商务接送等贴心服务。石璟说,这一项项虽是小事,但每一项都能让他感受到归属感。
时间回到2015年,当时的石板滩片区刚刚萌芽起步,回顾这十年,凭借清晰的产业规划、贴心的企业服务和前瞻的产城融合实践,这里经历了从荒地到产业新城的蜕变,成功打造出一座企业、人才都“向往的园区”。
如今,新厂房、新园区、新面孔在这里不断涌现,正如石璟记忆最深的那句新都宣传语:“新,都在这里!”
![]()
成都商报记者 章玲 彭祥萍 王垚 董馨
摄影记者 杨译焮 周仕军
制图 唐倩 王凯霖
编辑 许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