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深冬,北京西郊机场的跑道上,一架飞往香港的波音737腾空而起。
机舱里坐着位73岁的老人,是空军上校黄汉基。
![]()
他穿件洗得发白的旧式空军呢大衣,胸口别着枚小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徽章,手里紧紧攥着张《赴台探亲申请书》。
这张纸可不普通,上面盖着总政、空军、国台办等十几枚鲜红的公章,也是开国将校里至今唯一一份“前往台湾地区”的正式批文。
老人靠在舷窗旁,目光穿过云层,像是看到了之前离家时母亲在福州马尾码头挥手的模样那时候他18岁,母亲45岁;这一次,他73岁,99岁的母亲正病危等着他。
海军世家的“叛逆”
黄汉基老家在福建长乐鹤上古镇,黄家祖宅挨着闽江口,那可是出过大人物的地方清末民初的中国海军总司令黄钟瑛,就是从这儿走出去的,孙中山还亲笔给他题了“公而忘私”的挽联。
![]()
他爹黄忠璟也不简单,是北洋政府海军部的上校参谋,从烟台海校毕业,一辈子都想着“技术救国”。
1934年,14岁的黄汉基凭着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马尾海军学校,成了家族第三代“舰长苗子”。
那时候校园里全是英语授课,还有拉丁文校训、铁甲舰模型,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要把他培养成下一艘巡洋舰的舰长。
放现在,能进这种“祖传”的好学校,未来职业都规划得明明白白,换谁不得好好按部就班走下去?
可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声一响,马尾江面的平静全碎了。
![]()
黄汉基和同学们私下组织了“突击读书会”,夜里偷偷读《新华日报》《论持久战》。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命令让他们特别气愤,想来想去,居然琢磨出个“自我开除”的招期末考试故意五题只做一题,最后因为“成绩不合格”被学校勒令退学。
1938年1月的一个雪夜,十几名少年背着干粮和《抗大招生简章》,徒步走了17天终于到了延安。
黄汉基给父亲写了封信,说“儿今北上,愿以寸身许国”。
本来想父亲肯定会骂他不懂事,放着好好的海军前程不要,跑去吃苦,可没想到父亲回信里没一句责骂,反而每封信都夹着两枚两角钱的中华邮政邮票。
那时候延安物资多缺啊,一张邮票就能换一碗红烧肉。
![]()
半年时间里,父亲一共寄来120枚邮票,黄汉基和战友们把邮票换成猪肉,炖了锅带着“海军世家”味道的肉。
夜里,他把邮票背面父亲写的“努力加餐”四个字剪下来,贴在日记本最后一页,这一贴就是52年。
现在想想,他爹这父爱藏得是真深,嘴上不说担心,却用邮票悄悄给儿子攒着“营养品”。
从译电员到空军校长
到了延安抗大第四期,黄汉基因为英语好,被分到训练部编译科翻译日军密电。
1939年冬天,115师急需情报参谋,师长陈光直接点了名要“那个懂英文的海校学生”。
![]()
从那以后,他跟着部队在山东、东北一带转战,把日军在胶东的布防图绘在毛边纸上,再塞进绑腿带,徒步200里送到前线。
辽沈战役最后阶段,蒋介石发给廖耀湘的所有电报,都得先经过他的手,再转给林彪、罗荣桓。
战友们都跟他开玩笑,说“海军小子上岸,一样翻江倒海”。
1949年10月1日,他在天安门广场当空军方队联络官。
那天,他第一次看到同龄人像驾驶17架P-51战机从头顶飞过。
有人问他想不想回海军,他笑着说“我想把军舰开上天”。
这话听着像玩笑,可他还真做到了。
![]()
1950年,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抢在萧劲光之前,把他调到了空军。
后来他先后当了第一航校训练处长、第十六航校校长,还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喷气式飞行大纲。
1955年授衔的时候,他戴上了上校肩章,成了798名开国空军校官之一。
他的授衔证书上,还有周恩来总理的亲笔签名,编号是0617。
能从海军彻底转到空军,还能从零开始写出全国第一部喷气式飞行大纲,这学习能力和适应力,放在现在也得是行业里的佼佼者,更别说那时候啥经验都没有,全靠自己摸索。
海峡隔不断的牵挂
其实在他忙着为国家奔波的时候,海峡对岸还有个老人一直在等他就是他的母亲魏韶琴。
![]()
1949年福州易帜前夜,父亲黄忠璟带着全家登上“海辽”轮撤往基隆,母亲怀里抱着个旧木匣,里面装的是他1936年留下的海军帽徽。
到了台湾以后,母亲每个月初一、十五都会去基隆港天后宫烧香,嘴里念叨着“妈祖保佑依基平安”。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老人把报纸贴在床头,跟女儿黄汉琳说“你哥哥要是还在,一定在对面开飞机”。
搞不清的是,明明就一海之隔,却能让亲人等上大半辈子,可母亲就是凭着这点念想,一天天地熬着。
1982年,妹妹黄汉琳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托人把一封署名“黄汉基妹妹”的信寄到了解放军总政。
这封信在系统里转了7个月,才终于送到黄汉基手上。
![]()
信里没多少字,就一张照片母亲坐在基隆寓所的藤椅上,手里还攥着那枚海军帽徽,照片背面写着“依基,妈85岁”。
从那以后,黄汉基每天跑步都多跑两公里,他说“得把身体练好,万一哪天能见妈”。
1984年的时候,两岸还不通邮,妹妹又托香港的朋友带了盘录音带过来。
磁带A面是母亲用福州话说“依基,你还活着吗?妈等你回来”,B面是妹妹录的《圣母颂》。
黄汉基把磁带放进老式卡座里,每晚睡前都要听一遍。
后来磁带受潮变音,他又赶紧把录音转录到3盘新磁带上,一盘放办公室,一盘放家里,一盘随身带。
![]()
战士们都发现,校长办公室每天夜里11点,准会响起“沙沙”的福州话,那声音虽小,却像一条细线,把营区和台湾紧紧连在了一起。
1990年10月,母亲因为心衰住进台北荣总医院,医生还发了病危通知。
黄汉基一得到消息,连夜写了份一页纸的报告,说“母亲魏氏,年99,病危,恳请赴台探亲,一尽人子之孝”。
这份报告从空军学院政治部分别报到空军政治部、总政治部、国台办、外交部,每一级领导都沉默了好久,最后还是签下了名字。
13枚公章盖完,整整用了18天,国台办还在批件上特别注明“此事属特例,下不为例”。
![]()
11月25日,黄汉基拿着“赴台旅行证”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经香港启德机场转机去台北。
桃园机场的海关检查员看到证件上“出生地:福建长乐”,愣了一下,然后立正敬礼说“黄将军,欢迎您回家”。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自己不只是个要见母亲的儿子,还是“两岸”这两个字里,第一个被官方放行的“开国将校”。
台北荣总12楼32床,母亲已经3天水米没进了。
护士把病床摇高,老人慢慢睁开眼,看到门口站着个穿空军大衣的老人,肩膀上的上校星徽在病房灯光下微微发亮。
黄汉基快步走过去,跪在床边,轻声用福州话说“妈,汉基回来了”。
![]()
监护仪上的心率曲线一下子从45跳到了78。
老人颤巍巍地抬起手,摸了摸儿子花白的鬓角,两行眼泪顺着皱纹流进嘴角。
她嘴唇动了动,说出三个字“帽……徽……”。
黄汉基赶紧从怀里掏出那枚1936年的海军帽徽,放在母亲掌心。
老人把帽徽贴在胸口,轻轻拍了两下,然后慢慢闭上眼睛,心率曲线又恢复了平缓。
37分钟后,母亲带着微笑离世了,终年101岁。
很显然,不管是大陆这边层层审批,还是台湾海关那句“欢迎回家”,都说明咱们本来就是一家人,政治的坎儿再难,也拦不住血浓于水的亲情。
母亲葬礼结束后,黄汉基把那枚帽徽留在了墓前,只带走了母亲用过的一方手帕。
![]()
返回北京前,他托人给台北黄氏宗亲会送去30万元新台币,设立了“海军子弟奖学金”,理由是“让两岸的孩子都记得,中国曾经有很弱的海军,将来要有很强的空军”。
1991年3月,空军党委给他记了二等功,说他“为增进两岸了解作出特殊贡献”,颁奖词里还写着“他用孝心为两岸打开了一扇窗,让政治的高墙第一次为亲情让路”。
在那之后的十年里,先后有370多位退役老兵跟着他的路径,申请去台湾探亲;还有42位台湾空军退役校官,组成“黄埔同学访问团”回大陆回访。
可黄汉基从不接受采访,只说过一句话“我不过是一个儿子,回家看了娘,你们别把它写成英雄,要写成回家”。
![]()
毫无疑问,他没觉得自己做了多伟大的事,可就是这份简单的孝心,给后来的两岸亲人搭了座桥,这种影响比啥都实在。
2003年1月9日,黄汉基因为肺癌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3岁。
按照他的遗嘱,家人把他安葬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跟抗战时牺牲的中美空军飞行员葬在一起。
他的墓碑正面刻着“空军上校黄汉基之墓”,背面是一行小字“我来过,我回去过,我无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