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11月5日,海南三亚军港的那面军旗升起时,太平洋两岸的反应像被按下了不同的开关。
国内网友刷爆“三航母时代”的话题,而美国几大主流媒体的编辑部里,怕是正上演着一场无声的“紧急会议”。
第二天你再看,《纽约时报》头版把福建舰的照片裁得只剩半个甲板,标题却拽得不行:中国新航母难破美军百年优势。
CNN更绝,找了两个退役军官对着模糊的卫星图侃侃而谈,硬是把没公开的斜角甲板数据编出了“6度夹角”的细节,末了还补一句“连五十年前的尼米兹都比不上”。
![]()
可有意思的是,这些看似硬气的报道里,藏着太多经不起细扒的“小心思”。
就拿CNN那篇报道来说,前半段承认福建舰是全球首艘非美国造的超级航母,后半段又突然转口说电磁弹射器没经过极端环境测试。
这话听着唬人,可稍微懂点行的都知道,福建舰从2022年下水到今年入列,光海试就搞了9次。
去年冬天在黄海海域的测试里,连-15℃的低温环境都扛过来了,歼-15T舰载机还完成了300多次弹射起飞。
![]()
反观美国的福特号,2017年服役到现在,电磁弹射器还时不时掉链子,2023年一次部署里就有10次弹射失败,这时候提“极端环境测试”,未免太给自己找不痛快。
更让人觉得矛盾的是美媒对“经验”的执念,《商业内幕》一篇报道里,专家一口咬定中国海军只有13年航母使用经验,美军可是有百年积淀。
这话没说错,但他们故意没提另一个事:中国这13年走的路,是别人几十年都没走完的。
![]()
从辽宁舰的滑跃起飞,到山东舰的自主建造,再到福建舰直接上电磁弹射,每一步都在跳级。
就像玩游戏,别人还在慢慢攒经验值,中国直接解锁了新技能树,加之现在的海战模式早不是二战那套了,卫星导航、无人机协同这些新技术,反而让“老经验”成了包袱。
美军现在还在为尼米兹级的蒸汽弹射器改不改电磁争论不休,中国这边已经用电磁弹射起飞歼-35隐形舰载机了,谁的适应速度更快,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
说到技术细节,美媒的“双标”就更明显了,他们天天拿“福建舰不是核动力”说事儿,却绝口不提福特号核动力系统的麻烦。
福特号的A1B反应堆虽然功率大,但冷却系统一直有问题,2024年一次维护里还发现了管道泄漏,差点造成核安全事故。
反观福建舰用的是常规动力加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这套组合看似“传统”,却把电力分配玩出了新花样。
去年海试时,福建舰在南海完成了“一边弹射舰载机,一边给驱逐舰供油”的操作,电力调度丝毫不乱,这种实战中的灵活性,可比单纯追求“核动力”的噱头实用多了。
![]()
还有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美媒报道里很少提福建舰入列时,山东舰也在三亚军港的画面。
这两艘航母同框,意味着中国海军已经能实现双航母协同训练,而美国现在能随时部署的航母只有6艘,其中4艘还在排队维修。
更打脸的是,就在美媒贬低福建舰的同时,美国海军学会的报告里写着:中国造船工业现在每年能造20艘驱逐舰,而美国全国只剩一家船厂能造航母,肯尼迪号下水6年还没完工。
一边是“产能焦虑”,一边还要嘴硬“优势还在”,这种矛盾感大概就是美国舆论现在最真实的心态。
![]()
其实美媒的这些小动作,本质上是在给美国民众“画安全感”,他们不敢提福建舰入列后,中国在南海的维权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以前美军航母还敢时不时闯南海岛礁附近,现在福建舰部署在三亚,舰载的歼-35能覆盖周边2000公里海域,空警-600预警机还能提前发现隐形目标,这种威慑力不是靠几句“差距还在”就能掩盖的。
更别说中国核动力航母的消息已经有了眉目,武汉的陆基试验设施早就拆了常规动力的烟囱,“玲龙一号”模块化反应堆也通过了验收,下一艘航母要是上核动力,美军现在这点“优势”,怕是真的保不住了。
![]()
结语
11月5日那天的入列仪式,福建舰甲板上的歼-15T和歼-35整齐排列,舰艏的八一军旗在海风里猎猎作响。
这场景不是为了跟谁比高低,而是中国海军用70多年时间证明: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中国走的每一步都很扎实,美媒愿意怎么写是他们的事,但太平洋的浪不会骗人。
![]()
参考资料:
潇湘晨报:2025-11-07,《主编有态度丨福建舰入列:你是否在期待湖南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