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氤氲的茶香中,一片色泽棕褐、油室密布的新会陈皮正静静舒展。它不仅是“广东三宝”之首,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食药物质。然而,当一片陈皮置于掌心时,一个古老而现实的问题随之浮现:要最大程度地释放其魅力与效用,究竟该选择“煮”还是“泡”?
要解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新会陈皮的核心营养与功效成分,才能针对性分析不同食用方式的优劣。
现代科学研究已逐步揭开了新会陈皮“道地性”的秘密,其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一是挥发油,如柠檬烯、γ-松油烯等物质,它们不仅赋予了陈皮独特的芬芳,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帮助缓解胀气。二是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等,橙皮苷具有抗氧化能力,川陈皮素与橘皮素则在抗诱变、抗过敏等方面展现出潜力。三是陈皮生物碱,如辛弗林,其可帮助促进新陈代谢、消耗热量。
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新会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传统功效的物质基础。而“煮”与“泡”的博弈,本质上是一场如何更高效、更适宜地提取这些成分的技艺之争。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文武之火,攻补之道。“煮”法与“武火”相应,力猛而持久;“泡”法则似“文火”,性缓而柔和。
“煮”之妙持续的沸腾能更彻底地破开陈皮坚韧的细胞结构,尤其是对于10年以上的高年份陈皮,其内质已深度转化,油室结构更为凝结,非猛火久煎不能尽释其效。煮出的陈皮水,汤感醇厚,适宜调理身体、应对痰湿咳嗽或肠胃积滞时饮用。
“泡”之雅用沸水冲泡陈皮能较好地保留挥发油的香气,避免长时间沸腾导致的逸散,品饮时香气的层次感更丰富。此方法更适合5年以下的低年份陈皮,取其“理气”之性,避免过燥,性质更为平缓。
在烹饪界,陈皮亦是点睛之笔,用法取决于人们对风味的追求。
“煮”之味在煲汤、炖肉时,陈皮必须下锅同煮。长时间的加热使其甘、香、醇的风味与食材深度融合,能去膻解腻,增添复合的香气底蕴,形成汤品的“骨格”。
“泡”之韵若制作陈皮红豆沙等甜品,或用于调味汁,则可先用热水“泡”出陈皮水,再连水带渣一同使用。这样既能提取有效成分,又能更好地控制陈皮风味的浓度,避免过度加热产生微苦。
药食同源的精髓在于“寓养于食”,选择“煮”或“泡”,是养生效率与生活便利性的权衡。
追求效率选“煮”当身体不适,如感冒后余咳未清、食欲不振时,“煮”无疑是更高效的选择。
融入日常选“泡”日常饮用时,“泡”法无疑更便捷。一个保温杯,一片陈皮,即可随时饮用,更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养生习惯。
陈皮行家们普遍认同“老陈皮宜煮,新陈皮宜泡”的原则——高年份陈皮历经岁月沉淀,内含物质稳定,需以“煮”来唤醒其沉睡的底蕴,汤色如琥珀,口感如米汤,方显其价值;而新陈皮香气锐利,内含物活跃,久煮易出苦涩,“泡”更能展现其清新活力的本色。茶艺师们则将“泡”视为一种更具仪式感和观赏性的艺术——他们通过控制水温、注水方式与出汤时间,像冲泡工夫茶一样,细细感受陈皮每一道水间香气与滋味的变化,从果香到药香,从清甜到醇和,尽在一杯一壶之中。
由此可见,“煮”与“泡”没有孰优孰劣,而是各擅胜场,关键在于匹配陈皮的特质与个人的需求,因“皮”制宜,循“需”而动。(谢伟 萧萧 新轩)
链接
何时宜“煮”?
1. 高年份陈皮(8—10年以上)。
2. 追求药用功效,如化痰止咳、健脾开胃时。
3. 人数较多,需大量饮用时。
4. 与老白茶、黑茶等一同烹煮,制作调饮时。
煮法建议:陈皮洗净后,可掰成小块或“十字”剪开,利于内质释放。冷水下壶,煮沸后转文火慢煮15—30分钟,待汤色金黄透亮、香气四溢即可。
何时宜“泡”?
1. 低年份陈皮(5年以下)。
2. 日常品饮、接待宾客,注重香气体验时。
3. 一人独享或办公室场景,追求便捷时。
泡法建议:陈皮洗净,放入盖碗或壶中,以100℃沸水冲泡,前几道可快速出汤,后续随冲泡次数增加适当延长闷泡时间。
《中国食品报》(2025年11月07日05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