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事将近,敬请期待”。11月3日威马汽车官方社交媒体释放的信号,为这家沉寂已久的新势力车企蒙上复苏迷雾。伴随小威随行APP于11月5日重新上线iOS与Android平台,蓝牙车控、远程车控等核心功能恢复运行,市场关于其复产的猜测愈发热烈。而更具行业震动性的消息是,有媒体披露湖北本土最大新能源民营企业楚能新能源正有意接手威马星晖工厂,这场“电池巨头+破产车企”的潜在联姻,不仅让威马的产能遗产成为焦点,更折射出新能源行业“产能重构”与“跨界造车”的新逻辑。
威马能在拜腾、博郡等同类企业中获得接盘青睐,核心在于其沉淀的产能与资质硬资产。创始人沈晖早年力推的自有产能战略,如今成为其最宝贵的“遗产”:位于湖北的星晖工厂与浙江温州工厂均按工业4.0标准建造,其中星晖工厂规划年产能达15万辆,配备智能焊接、自动化总装等生产线,曾实现威马EX5(参数丨图片)、EX6等车型的批量生产,是少数通过工信部产能验收的新势力工厂。更关键的是,威马手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这在“资质难求”的当下堪称稀缺资源,近年来工信部严控新建车企准入,收购现有资质成为跨界玩家入场的最优路径,威马的资质价值较产能本身更受资本看重。据业内测算,仅重建同等规模工厂与获取资质的成本就超80亿元,这让其成为破产车企中的“优质标的”。
潜在接盘方楚能新能源的跨界意图,暗藏“电池+整车”的产业协同野心。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企业背靠全国第四大经销商集团恒信汽车,已在江夏、孝感、宜昌建成三大生产基地,形成超100GWh的动力与储能电池产能,在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核心指标上稳居行业前列。对楚能而言,接手威马工厂可实现三重价值:其一,依托自身电池技术优势,快速打通“电芯-电池包-整车制造”产业链,较从零布局节省2-3年时间;其二,借助恒信汽车的4S店网络与渠道资源,解决整车销售的终端通路问题,形成“制造+销售”闭环;其三,湖北本土企业的身份能更好对接地方政策支持,与威马星晖工厂的区位形成协同。这种“电池企业+经销商背景”的组合,恰好弥补了传统造车新势力“重研发、轻制造、弱渠道”的短板。
但这场潜在合作仍需跨越沉重的债务鸿沟。公开信息显示,威马星晖工厂的资产主体已被冻结60亿元股权,而威马整体涉及的供应商欠款、用户退款等债务规模超百亿元。楚能若要接手,需通过债务重组、资产剥离等方式厘清权属,这不仅考验资金实力,更需应对复杂的法律流程。此前多家企业曾与威马接触,但均因债务问题止步,楚能能否突破僵局,关键在于其能否联合资本方设计合理的债务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威马自身也在积极释放复苏信号:除重启APP外,有消息称其计划于11月底召开新车发布会,售后团队已陆续上岗,这种“自救+外力”的组合,为工厂盘活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威马工厂的“抢手”本质是新能源产业资源整合的必然结果。当前市场呈现两极分化:一边是跨界玩家急需产能与资质入场,另一边是部分新势力因资金链断裂导致优质资产闲置。楚能与威马的潜在合作,提供了“优质产能+产业资本”的重组范本。电池企业通过接手整车工厂实现产业链延伸,破产车企的资产价值则通过专业运营重获新生。这种整合趋势在政策端亦得到支撑,湖北正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本土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楚能接盘威马工厂恰好契合这一政策导向。
当威马的生产线有望再度运转,楚能的跨界造车蓝图逐渐清晰,新能源行业的资源重组正进入深水区。这场潜在的合作不仅关乎两家企业的命运,更标志着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的转型,产能不再是单纯的规模指标,而是需与技术、渠道、资本深度匹配的核心资产。若楚能最终成功盘活威马工厂,将为更多陷入困境的新势力提供“复活样本”,也为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