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长安网)
转自:中国长安网
在巴渝腹地的梁平,一场关于守护与成长的变革正悄然浸润着这片土地。从庄严的法庭到鲜活的课堂,从热闹的社区到宁静的田野,政法系统的创新实践如春风化雨,为每一株“幼苗”撑起法治的晴空。在重庆市梁平区委政法委的统筹推动下,梁平区法院、梁平区检察院、梁平区公安局、梁平区司法局四支力量协同发力,用法治的经纬编织出一张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守护网。
梁平区法院 “良法守望”点亮国家监护的灯塔
从“百家饭”到“法治暖巢”。2024年5月,梁平区某村委会迎来一名特殊的孩子——周某(化名)。这名年满12岁的男孩在祖父病逝后如浮萍般辗转于亲戚家中,直到所有的亲属都无力照料,最终被送到了村委会。村主任看着这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用坚定的语气说:“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的家。”
然而,更令人震撼的抉择在后头:村委会毅然将周某的父母告上法庭,请求撤销其监护资格,由村委会担任监护人。这起看似普通的诉讼,实则是对民法典第三十二条“国家监护”制度的开创性实践,也是“良法守望”品牌理念的生动诠释。
多跨联动的司法担当。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在卷宗上郑重写下:“孩子不能永远吃‘百家饭’!”调查显示,周某因长期缺乏管教已出现行为偏差。此时,检察院的《支持起诉书》为此案注入了强大的司法支持力量。2024年6月,梁平区法院作出历史性判决:撤销周某父母监护资格,指定村委会为监护人。
判决后,法院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立即牵头召开联席会议,联合教育局、民政局、妇联等多个部门,为周某量身定制成长方案:学籍接续、生活补贴、心理疏导、固定住所……一项项具体的帮扶措施迅速落地。
“一令一书一卡”的深层实践。“良法守望”品牌通过《家庭教育指导令》《家庭责任告知书》《关爱未成年提示卡》压实监护责任,借助“数助决策+挂图作战”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留守儿童案件需求,用可视化挂图跟踪案件办理进度),2024年以来,成功调解涉留守儿童案件89件,调撤率85.6%,累计让1000余名留守儿童走进法庭,4名无人监护儿童重获家园,相关经验入选重庆法院“枫桥式人民法庭”典型案例。
在判决书的最后一页,周某画下一座房子和穿着法袍的人群,旁边写着一行稚嫩的字:“这里也是我的家。”这句话,成为“良法守望”最动人的注脚。
![]()
模拟庭审进校园
梁平区检察院 “莎姐·检护柚苗”筑造成长防线
“渝检守未”是重庆检察机关深耕多年的未成年人保护品牌,“莎姐·检护柚苗”是梁平区检察院结合当地“柚乡”特色打造的子品牌。
声波里的法治种子。“同学们,你们心中的榜样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FM107.9电波,梁平区检察院的《检护柚苗·声入都梁》栏目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到辖区全域中小学。这档节目是“莎姐·检护柚苗”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1231”工作机制的创新实践——通过1个品牌、2类阵地、3大任务、1套模式,构建起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体系。
从个案到机制的变革。“爷爷走后,我以为世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小周的哭诉曾让无数人动容。检察院在了解情况后,立即支持村委会申请变更监护权,并联动民政、妇联等部门,不仅落实了每月1400元的生活保障,更将其纳入“柚苗守护”计划,配备了温暖的“爱心妈妈”。这个个案推动了制度的深层变革:检察院牵头会签《关于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精准保障工作的协作机制》,构建起从线索发现、综合救助到动态监督的全链条保障体系,真正实现了从“办理一案”到“治理一片”的跨越。
湿地观护基地的心灵救赎。在双桂湖湿地观护基地,涉罪少年小谭正通过巡湖护绿、植被修剪等公益劳动重塑自己的人生观。这种“未成年人观护+湿地保护”的创新模式,将生态修复与行为矫治完美结合,已成功帮助多名迷途少年重归正轨。与此同时,39名“莎姐”志愿者、高校心理学专家、400余名儿童主任共同织就了一张严密的社会支持网络,让司法保护从单纯的“案结事了”延伸到温暖的“心灵治愈”。“接过法治副校长的聘书,就是学校的一员了。”
梁平区检察院检察长庞伟华说,“这是对检察机关的信任,更是我们沉甸甸的责任。”
![]()
梁平区检察院与区民政局等部门联合主办的“七彩假期”公益托管班
梁平区公安局 “小耳朵”倾听基层治理的脉动
信箱里的秘密与信任。“警察叔叔,谢谢你们让我能安心读书了……”梁平区公安局袁驿派出所“小耳朵”信箱里的一封匿名感谢信,道出了一个女孩从谣言困扰中获得解救的故事。9只这样的“小耳朵”布设在广场、学校等重点区域,54封来信件件有回应,成为警民之间的“连心桥”。
社区警校的主动防线。2024年8月,全区首家以未成年人保护为主题的“紫云社区警校”在袁驿镇挂牌成立。这不是传统的教室,而是一个流动的法治课堂:社区会议室里民警与家长热烈讨论,校园操场上生动的法治课引人入胜,农家院坝中安全知识随着电影画面深入人心。
成效立竿见影:该社区未成年人犯罪实现“零发生”,诈骗发案率骤降50%。这一成功经验迅速在虎城、碧山、七星等镇推广,9所“社区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反诈短视频、消防安全课、院坝电影院……200余场主题活动将安全防范的种子深植于3000多名居民心中。
“融治理”凝聚共治合力。西山片区创新整合“双报到”党员、群防群治队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建立“六联动”机制。今年以来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300余起,矛盾纠纷化解率高达99%,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25%。从“社区警校”到“小耳朵”信箱,公安的“融治理”模式让平安建设从“单打独斗”走向“握指成拳”。
![]()
民警向学生讲解交通安全知识
梁平区司法局 “法治年画”绘出非遗普法新图景
刻刀下的法治启蒙。在梁平区“法治年画”课堂上,年画传承人握着留守儿童小宇的手,将“法”字缓缓拓印在宣纸上。“这就像走路的规矩,没有它,路上就会乱。”传承人轻声解释。小宇专注地点点头,将最后一抹朱砂点缀在“小小法治宣传员”人物脸庞上。这幅特殊的年画,将寄往他远在千里之外务工的父母手中。
年画课堂里的心灵重塑。在梁平区社区矫正中心,17岁的小谭正在完成一幅特殊的年画作品——“遵纪守法”四字以传统年画的形态呈现。“每一刀的雕刻,都让我更加明白规则的重量。”小谭说。2025年,梁平区对11名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采取个性化帮教,通过年画创作实现行为矫治与非遗传承的双重目标。
法律援助的温暖传递。“谢谢你们,让孩子能够继续读书!”法律援助中心里,一位母亲紧握工作人员的手泣不成声。她的孩子因校园欺凌被迫辍学,在法律援助律师的帮助下,不仅重返校园,更获得了应有的赔偿。2025年,全区建成区、镇、村三级法律援助体系,办结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72件,为受援人挽回损失28.79万元。
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些受助的孩子们后来都成为了“法治小使者”,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创作法治年画,在校园里传递法治正能量。如今,梁平区137所中小学已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法治年画”课程覆盖全区所有学校,让抽象的法律概念通过非遗技艺变得可感可触。
据统计,2025年通过“法治年画”等形式开展的普法活动达200余场,这种创新模式不仅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了法治精神,更让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法治的真谛,不在于条文的严苛,而在于困境中有人为你点亮一盏灯。在梁平,法院的“良法守望”、检察院的“莎姐·检护柚苗”、公安的“小耳朵”信箱、司法局的“法治年画”,这些充满温情的创新实践正汇聚成一片法治的晴空。
正如梁平区委政法委负责人所言:“守护孩子就是守护未来。我们愿以法治之力,让每一株‘幼苗’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在这片由司法温情编织的晴空下,那些曾经飘零的童年,终能找到心灵的归处。
![]()
梁平区实验小学“迎中秋庆国庆”活动中,学生们正在拓印“法治年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