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全红婵和陈芋汐可以说是跳水界的 “双子星” ,就像数十年前的郭晶晶和伏明霞,一起合作竞争,为国争光。
![]()
不过,同样是培养出世界冠军,全红婵和陈芋汐的家人面对镜头,发言却截然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他们对女儿的教育理念。
陈芋汐父母提起女儿满是骄傲,夸赞她的自律,全红婵母亲被问起女儿近期的身形变化,却笑着说 “胖点好”。
两种看似相反的态度,背后却是同一片爱子之心。
两条截然不同的冠军之路
国际赛场上,全红婵和陈芋汐的双人跳水,从起跳、腾空到入水,动作同步得像复制粘贴,最后获得的金牌,就是两人默契配合的证明。
![]()
不过她们的成就喜人,也让大家好奇这两位年轻冠军是怎么成长的。
这两位并肩作战的队友,起点却有着天壤之别。全红婵来自湛江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家里没有任何体育相关的背景。
她走上跳水这条路纯属偶然,只是小时候被教练选中进入体校,没想到这个农村娃身上藏着惊人的天赋。
训练初期条件有限,她只能在简陋的训练池里反复练习,每次打电话回家,都只报喜不报忧。
反观陈芋汐,一出生就自带 “体育基因”。她的爷爷是前上海体操运动员,爸爸是体操教练,妈妈是体育学院的副教授,就连被她称作 “外婆” 的史美琴,都是中国第一位跳水世界冠军。
![]()
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她从小就浸泡在体育训练的环境里。
小时候的陈芋汐体弱多病,经常感冒发烧,甚至在幼儿园升国旗时都晕倒过,父母让她接触体育,最初只是想让她增强体质。
没想到她在体操房里展现出过人的协调性和空间感,被跳水队领队一眼相中,从此走上了跳水之路。
成长环境的差异,也让两人的训练之路有着不同的底色。全红婵没接受过专业的家庭指导,全靠自己的悟性和拼劲,一遍又一遍重复枯燥的动作,硬生生练出了 “水花消失术”。
她的父母虽然不懂跳水,却用最朴素的方式支持她,每次女儿回家,父母都会关心她的日常,从不给她任何成绩上的压力。
![]()
陈芋汐则从小就拥有最专业的资源支持。爸爸会帮她分析动作,妈妈会指导她恢复体能,“外婆” 史美琴更是会亲自点拨她的跳水技巧。
在这样的氛围里,她的训练更具系统性,从基础动作到心理调节,都有家人的保驾护航。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成功来得更容易,只是她的每一步都走得更有方向,少走了很多弯路。
![]()
两位冠军的成长之路,就像两条通往同一山顶的小路,一条崎岖陡峭,靠的是蛮力和坚持;一条路径清晰,靠的是指引和积累。
但无论过程如何,她们都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走到了行业的顶端。
而父母在这条路上扮演的角色,也随着她们的成长逐渐清晰,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教育方式。
父母心声,自律与健康都是爱
全红婵近期的身形变化,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
相比几年前东京奥运会时的瘦小模样,现在的她明显长高长壮了,脸上也多了几分婴儿肥。
对于跳水运动员来说,体重增加意味着动作难度会大幅提升,女子跳台项目里体重堪称 “天敌”。
可当记者把这些疑问抛给全红婵母亲时,她的回应却格外暖心。
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没有纠结于成绩和体重的关联,只是笑着说 “胖点好”。她坦言自己从来不在乎网上的议论,只担心女儿一直瘦瘦小小长不大,看着女儿气色越来越好,身体越来越壮实,她打心底里开心。
![]()
其实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这么说了,早在巴黎奥运会后,全红婵因为手腕旧伤进入半年康复期,那段时间远离高强度训练,在家人的照料下身形也变得圆润。
当时母亲就说过,胖点身体壮,不容易受伤,看着也喜庆。
作为母亲,她心里比谁都清楚,女儿为了跳水付出了多少。小小年纪就离开家,训练时难免磕磕碰碰,身上的伤痕都是成长的印记。
她不懂什么竞技体育的残酷规则,也不懂体重对动作的影响,在她眼里,女儿首先是个需要健康长大的孩子,其次才是冠军。
朴素的牵挂,让 “胖点好” 这三个字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
而陈芋汐的父母,提起女儿说得最多的词就是 “自律”。
这种自律从她小时候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从小体弱,她知道训练是为了让自己更健康,所以从不偷懒,哪怕是节假日家人团聚,她也会坚持完成当天的训练计划。
进入专业队后,为了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她对饮食有着严格的控制,高糖分、高热量的食物碰都不碰,哪怕是长辈劝她尝尝,她也会笑着拒绝。
东京奥运会上,16 岁的陈芋汐拿到银牌,没能站上最高领奖台,换做别人可能会沮丧很久。
![]()
但她没有,回家后主动复盘比赛过程,找出自己的不足,转头就投入了更严格的训练。
父母说,女儿从来不需要他们催促,她心里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会主动朝着目标努力。这种从内而外的自律,让她在之后的比赛中稳步提升,一步步从银牌走向金牌。
陈芋汐的父母之所以格外认可这份自律,是因为他们本身深耕体育领域,深知竞技道路的残酷。
![]()
他们知道,只有足够自律,才能在高强度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让女儿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
他们能做的,就是在女儿需要时提供专业的建议,在她失意时给予安慰,做她最坚实的后盾。
两位冠军的父母,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女儿的爱。
![]()
没有哪种爱更好,也没有哪种教育方式更优,就像全红婵和陈芋汐,虽然成长背景不同,训练方式有别,却都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支持,成为了为国争光的冠军。
或许对这两个冠军来说,成绩固然重要,但家人无条件的支持和关爱,更让她们在训练的时候更有力量和动力。
![]()
无论是陈芋汐父母的理性引导,还是全红婵母亲的朴素牵挂,本质上都是对女儿最深沉的爱。
这份爱,是她们站上领奖台时最想分享的喜悦的对象,也是她们未来继续前行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