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战场上,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伤员,面对200多名装备精良的英军王牌部队和隆隆逼近的坦克,胜利的天平已经彻底倒向了敌人。
![]()
然而,一名小战士站了出来,他没有拿枪,也没有抱炸药包,只是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匪夷所思的动作,战局瞬间逆转。
他因此荣立特等功,这个功劳的含金量,懂的都懂。
![]()
神奇的冲锋号
1951年1月3日的朝鲜釜谷里,一个叫“南山”的小高地。
这个地方,在地图上看平平无奇,却是当时双方后勤补给线的“咽喉”。
谁丢了这里,谁的后方补给线就会被彻底掐断,前线数万大军将面临断粮断炊的绝境。
![]()
负责守卫这处阵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6师347团7连。
战斗打得异常惨烈。
对手是英国皇家来复枪团,一支在北非战场和“沙漠之狐”隆美尔掰过手腕的王牌部队,装备着坦克、火炮和火焰喷射器。
![]()
7连从一个120多人的满编连队,硬生生被打到只剩下7名伤员,连长、指导员、排长……所有指挥官全部牺牲,临时负责的是一位副班长。
英军显然也知道志愿军已经是强弩之末。
在坦克的掩护下,200多名英军士兵再次发起了进攻。
![]()
他们走得很从容,甚至有些散漫,像是在进行一场武装游行。
在他们看来,这场战斗已经没有悬念,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阵地上的副班长也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既然守不住,那就用生命为代价,和敌人同归于尽。
他准备带着仅剩的6名战友跳出战壕,用血肉之躯去拼杀。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名叫郑起的年轻司号员拉住了他。
![]()
郑起的想法很简单,却直击要害:我们的任务是守住阵地,为大部队争取时间,而不是毫无意义地死在这里。
死,也要死得有价值。
那怎么才能守住?
![]()
没有子弹,没有手榴弹,连能扔的石头都快没了。
郑起拿起了自己的“武器”——一把铜制的军号。
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吹响冲锋号。
这个决定在当时是违反军规的。
冲锋号是总攻的信号,是千军万马发起冲锋的号令,绝不能乱吹。
![]()
一旦吹响,就意味着后方有强大的预备队即将投入战场。
可当时,他们身后空无一人。
郑起站上了阵地的最高处,在晨雾中,在200多名英军士兵的注视下,他鼓起胸膛,吹响了那嘹亮、高亢的冲锋号。
![]()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
原本还在从容推进的英军士兵,在听到号声的瞬间,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集体愣住了。
前排的士兵停下脚步,惊恐地望向四周。
紧接着,恐慌像瘟疫一样在整支部队中蔓延开来。
有人开始掉头就跑,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最终,整条战线彻底崩溃。
![]()
军官的呵斥与阻拦完全无效,士兵们丢盔弃甲,争先恐后地向后方溃逃,连坦克都来不及开火,仓皇调头撤退。
200多人的王牌部队,被一声号响吓退了。
其实,英军害怕的不是冲锋号本身,而是冲锋号所代表的“信息”。
![]()
在此前的无数次交锋中,志愿军已经用鲜血和生命,在他们脑海里刻下了一个“条件反射”:冲锋号响等于大规模的志愿军从四面八方涌出。
郑起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一点,让敌人的心理防线进入崩溃。
郑起赌对了。
![]()
他深刻地理解,他的敌人虽然装备精良,但也是血肉之躯,他们同样会恐惧,会犹豫。
我们从未放弃的“非对称”思维
郑起的故事,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缩影。
那场战争,本质上就是一场极端的“非对称”对抗。
![]()
一方是武装到牙齿的、拥有绝对制空权和制海权的“硬件”顶配玩家;另一方则是靠着“两条腿”和简陋武器。
志愿军没有选择在敌人最擅长的领域硬碰硬,而是开创了大量“非对称”的打法:利用夜幕和复杂地形渗透穿插、近战夜战、坑道作战……
![]()
这些战术的核心思想,和郑起吹响冲锋号的逻辑如出一辙:避开你的长处,攻击你的短板;在物理层面无法压倒你,就在心理和认知层面瓦解你。
这种“非对称”思维,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民族血脉。
2025年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形式变了,但内核依然是“非对称”的。
![]()
就拿这几年最火的芯片领域来说。
在高端光刻机等关键“硬件”上,我们确实面临着“卡脖子”的困境,这就像当年志愿军没有坦克和飞机一样。
面对这种“硬件”上的劣势,我们是怎么做的?是放弃抵抗,还是只知道埋头追赶?
![]()
都不是。
我们同样启动了“非对称”思维。
一方面,我们集中力量在核心技术上攻关,这是“补硬件”;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开辟新的赛道。
比如,另辟蹊径发展Chiplet(芯粒)技术,通过“先进封装”来绕开对最顶尖光刻机的绝对依赖,实现“弯道超车”。
![]()
这就像志愿军不跟你比拼白天阵地战的炮火覆盖,而是选择在夜晚你最薄弱的环节进行穿插。
再比如,我们利用庞大的市场和应用场景优势,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催生出对各类芯片的巨大需求。
通过应用创新来倒逼产业链的成熟和发展。
![]()
这就像郑起利用敌人对冲锋号的“心理认知”,创造出全新的战术价值一样。
我们正在利用自己独特的“软件”优势(市场、应用、人才),来弥补“硬件”上的差距。
郑起的那一声号响,早已超越了一场战斗的胜负。
它和那把后来被军事博物馆收藏的军号一起,成为了一个象征。
![]()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仅在于你拥有多少先进的武器,更在于你是否拥有洞察对手弱点的智慧,以及在绝境中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的勇气。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老兵记忆 | 郑起:吹响冲锋号,吓退敌军一个营
2020-12-14 21:39·中国军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