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家出版社推出的“剜烂苹果丛书”影响甚巨,笔者有幸在第一套面世时,应邀参加了首发式。当时心里曾嘀咕,像我这样偶尔涉足文艺批评的“票友”,不知是否有机会忝列其中?谁料梦想成真,在感谢出版社抬爱的同时,也非常忐忑不安:唯恐这些粗陋的货色,拉低了丛书的品质。
在对近年来的一些批评篇章整理时,涉及如何归类的问题。我的这类文字,随性且杂,以内容归类似有点难度,于是就采取了一个偷懒的办法:按篇幅长短大致分成两档:“拖把”与“抹布”。稍长的文章归入“拖把”,短些的文字则扔进“抹布”。
收入此集的文章之所以长、短跳跃性很大,有一个很实际的原因是,我真正涉足写点批评文字,始于10年前应邀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和《羊城晚报》人文周刊开设专栏。《新民晚报》的专栏名为“文坛呓语”,《羊城晚报》专栏名为“众议院”,由五人共写,我是其中之一。前者隔周一篇,字数因版面限制,多为千字文;后者每周一篇,字数要求更短,每篇约六七百字以内。因此,归入“抹布”的,大多选自专栏文章。为何大多文章短得不成样子,完全没有批评家写大块文章、发核心期刊的那种派头,直接原因也在此。
后来不写专栏了,也还继续写点批评文字,因不受专栏字数的限制,篇幅也稍稍长了些。归入“拖把”门类的文字,大多是非专栏文章。篇幅长了,不等于“派头”就有了。仍是无。因为胸无点墨、术无专攻,“小抹布”没准儿就弄成了“裹脚布”了。
用“拖把”与“抹布”归类,只是因为篇幅长短有异——但拖地或抹桌面,其本质是一样的,即擦掉污迹或灰尘。其实,能否起一点“拖把”和“抹布”的作用,也未可知,或许愚某自个儿高抬了。但可以肯定地说,我手中并无所谓“手术刀”,远非手持“手术刀”的专业医家,也写不出如“手术刀”般锋利的文字。书名用了其中一篇文章的题名,只是表达一点期待。期待文学艺术界,涌现更多的批评家,手中持有一柄锃亮的“手术刀”,敢于挖掉滋生在文学艺术肌体上的各种“病灶”。期望文学艺术界少一些如鲁迅先生所讥刺的,“从圣贤一直敬到骗子屠夫,从美人香草一直爱到麻风病菌”的表扬家、吹鼓手。有人把当代文艺批评的沉沦,归咎于环境的限制,我是决然不敢苟同的。纯粹的文学艺术批评,仍然有很大的腾挪空间,只要你敢拉下脸来,只要你敢超越那些世俗的功利,只要你坚守独立的人格和评判立场。
关于文艺批评的理念以及对当代文艺批评的态度,本集中有多篇文字涉及,在此不必赘述。书中门外之陋见,多有令人笑落下巴处、隔靴搔痒处,欢迎高人扔板砖。笔者唯一的优点是自知浅薄,无知不无畏,因此不惧批评。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些文章最初在报刊发表至今的时间跨度较大,因此特别在文后标注了写作的大致年月,就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感谢曾经刊载这些文字的报刊,感谢作家出版社提供结集出版的机会,感谢责编杨兵兵的精心编排和修正。
(本文为《请拿起你的“手术刀”》自序,作家出版社2025年11月出版)
原标题:《陈歆耕:“拖把”与“抹布”》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殷健灵 王瑜明
来源:作者:陈歆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