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内容来自久谦中台行业研究工具
在一个星巴克开始走下神坛、Dunkin' 无力承担中产幻想的时代,纽约的咖啡市场出现了新的“中间地带”——一个既要价格不贵、又要产品有趣的灰色空档。瑞幸,正试图用它在中国市场中练出的“平价+快节奏+爆款”打法填补这个空间。
但这次,它不再用“极致低价”作为敲门砖,而是选择了“星巴克平替”的路径——同价区间内打出更高的产品差异、更强的数字化体验。从社交声量来看,这一打法显然抓住了流量。但从商业长期性来看,它还需跨越四重挑战:合规运营、品牌信任、劳工风险与冷链成本。
纽约,不只是瑞幸美国故事的起点,更是验证其全球复制力的第一场硬仗。
在星巴克失速之际,切入全球最卷咖啡市场
作为全球最大咖啡消费国,美国不仅拥有深厚的咖啡文化,也具备惊人的市场体量。
2024年,美国连锁咖啡市场规模已达540亿美元,覆盖42773家门店,预计到2029年将以3.7%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至59900家,市场规模达到720亿美元。
其中,纽约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咖啡战场之一,聚集超过500个咖啡品牌、4.27万家门店,成为瑞幸进军美国的关键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作为美国咖啡行业的龙头,已连续五个季度出现同店销售下滑,门店客流也低于2024年同期水平。
面对这一“龙头失速”窗口期,瑞幸凭借“价格更优 + 产品更新”的组合打法,正好切入星巴克与便利咖啡之间的市场空档,吸引既追求性价比、又厌倦传统口味的中轻度咖啡消费者。
这不仅是对星巴克惯性份额的正面冲击,也预示着瑞幸有机会在美国市场重演其在中国“高频平价+高效运营”的增长路径。
纽约首店火爆开业,引爆“东方咖啡闪电战”
在正式开业前,瑞幸就精心策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预热攻势。
6月20-24日,瑞幸分别在联合广场、SoHo、麦迪逊广场与先驱广场四大人流密集地发起快闪活动,以“下载App送咖啡+关注社交账号赠托特包”的组合策略精准触达本地消费者,成功激活首批潜在用户。
2025年6月30日,瑞幸咖啡正式登陆纽约曼哈顿,首批两家门店同步开业。
一家位于第六大道,紧邻帝国大厦与大型百货,精准吸引赴美游客与20万中国留学生,并和一家星巴克隔街对望。
另一家则选址于百老汇大道755号,毗邻纽约大学,与最近的星巴克门店相距不足百米,形成正面竞争。
![]()
![]()
开业当日,瑞幸以App首杯0.99美元的引流价(低于星巴克均价近50%),结合“1.99美元任选券”的阶梯补贴策略,引发大规模排队潮,两店平均等候时间达2.5小时。
社交媒体的热度也迅速飙升。“野生打卡挑战”成为TikTok爆款话题,#LuckinCoffeeNYC 在一周内突破4000万次浏览,美媒甚至将其称为“东方咖啡闪电战”。
“美国记者试饮后称‘星巴克应该小心了’,瑞幸的冷萃咖啡‘非常好喝’,甚至优于星巴克同类产品。”
凭借线上线下联动的强势打法,瑞幸不仅撬动了话题流量,也有效转化为App下载和会员增长,为其后续在美国市场的拓展打下基础。
![]()
![]()
定价对标星巴克,是策略而非忘记低价基因
与此前中国市场“9.9元”低价策略不同,瑞幸纽约门店定价区间为 3.45-7.95美元(约合人民币24.74-57元)。其中,最便宜的滴滤咖啡3.45美元,最贵的羽衣果蔬饮品定价7.95美元。
整体来看,瑞幸基础产品略低于星巴克,但高端产品则与其持平甚至略高,价格带几乎完全重合星巴克的2–7美元区间。
这一变化并非策略转向,而是对成本结构和市场定位的现实考量。
瑞幸在中国的低价依赖的是低房租、低人力成本、高坪效等规模红利,使单杯成本控制在约5元人民币。但在纽约这一高成本城市,延续“9.9元”打法将导致严重亏损。
因此,“对标星巴克”不仅为高成本结构留出利润缓冲,也为品牌形象设定了价格锚点。
“曼哈顿商铺平均租金 659 美元/平方英尺,原材料成本约为中国的 3 倍;$1.99 促销价连原料都覆盖不了。同时,人工 + 法规合规(必须保留现金柜台等)使瑞幸的人力成本占营收比是中国门店的 3 倍左右。”
此外,相较于直接低价策略,在成熟市场中“先定高标、再下探优惠”更利于品牌建立品质感,避免陷入Dunkinʼ等“平价便利咖啡”的价格标签陷阱。
这一策略也赋予瑞幸更大灵活性:既可通过优惠精准引流,又不牺牲品牌中高端定位,为后续扩张和融资叙事留足空间。
“瑞幸开业虽送 $1.99 首杯,但只限两杯、仅 7 月有效,真实意图是用优惠做流量、用挂牌价做品质锚。”
因此,瑞幸在纽约“价格比肩星巴克”并非忘记了低价基因,而是综合了成本现实、品牌定位和资本叙事之后的理性选择。
瑞幸的"APP优先"策略如何打开北美缺口
当前,美国市场正处于“品牌信任未崩、但用户体验疲软”的微妙时刻,瑞幸恰好具备接住这一窗口机会的核心能力。
瑞幸在美国延续其数字化打法,门店面积多为10–20平方米的小型自提店,几乎取消堂食空间,聚焦自提与外卖场景。
同时,瑞幸支持“无收银员”运营,订单大多通过App完成。这不仅极大压缩人力成本,也显著降低了门店装修与运营支出,为其在高成本城市实现快速复制与扩张提供了可能。
其次,瑞幸的交付体验在细节上领先于传统玩家,正在快速赢得本地用户好感。
“多数用户反馈,瑞幸提示的取餐时间与实际误差不到2分钟,而星巴克则常因等待时间与App预估不符而引发不满。”
尽管强制下载App一度引发部分用户抵触,但对于习惯数字化生活的年轻人群而言,这种使用门槛并非障碍,反而有助于加速用户数据积累与用户池构建。
据Mintel数据显示,约20%的美国消费者希望尝试更多冷萃与风味新品。因此,产品创新同样是瑞幸“从中国复制到美国”的核心武器。在中国大卖5000万杯的果咖、椰咖系列迎合了越来越多追求风味多样化的年轻美国消费者。
“在纽约门店,冰椰拿铁广受好评,甚至有消费者称其为‘比星巴克更爱的一杯’。”
数字化效率、产品节奏与成本结构三位一体,令瑞幸有望在美国市场实现第二增长曲线的突破。
机会之外,瑞幸仍需跨越的四大隐忧
尽管瑞幸在纽约快速起势,但其商业模式在本地运行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纽约市明令禁止“无现金商店”,以保障所有消费者的支付权利。而瑞幸目前强制通过App下单、拒收现金的做法,已引发市民投诉。
一旦监管介入,其门店可能面临整改甚至临时关停的风险,核心运营模式将受到直接冲击。
在人力方面,瑞幸依靠“少人高效”的运营体系来压缩成本。而星巴克目前在美国正陷入广泛的工会化浪潮,若瑞幸类似模式引发劳工组织介入,不仅将大幅抬升人力成本,也可能限制其门店灵活性和扩张效率。
供应链层面,瑞幸的冷链体系、果汁基底与部分电商采购尚未完全本土化,仍高度依赖中国进口。受制于跨境运输成本与稳定性,其美国业务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理想毛利水平,成本压力显著。
此外,品牌认知度不足也是瑞幸在美拓展的隐性障碍。相比星巴克和Dunkin’等本土品牌,瑞幸在美国消费者心中尚未形成清晰定位,缺乏文化共鸣和品牌信任。
若无法持续投入品牌建设与消费者教育,瑞幸的流量红利可能难以转化为长期竞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