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小编闲暇时刷微博刷到:“北京现在各大医院的病人影像资料全共享了,在朝阳医院拍的核磁,北医三院的医生居然可以在门诊室的电脑上看到。”
![]()
这位网友的体验,其实不是个例。不止北京,京津冀三地已推动检查结果互认,全国也在推广建设“医保影像云”,未来全国看病将更方便。患者跨院看病时,医生能调阅近期的检查结果,避免重复拍片、抽血。
据国家医保局最新消息,截至2025年10月9日,全国医保影像云建设迎来突破性进展,全国已有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医保影像云软件部署,已向国家医保局上传索引数据累计7264余万条。2024年12月国家启动全国共享路径建设,计划2027年底实现医保影像数据全国互通互认,形成覆盖医疗机构的“一张网”服务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医保影像云建设进入快车道
8月27日,全国首个以数字化医用耗材为标的的省级带量采购项目——“云胶片”集采,在贵州贵阳正式开标,其中一家企业以4.95元/人次的报价中选。这意味着,半年内贵州将全面执行“云影像5元/人次”的惠民价格。
云胶片,初听仿佛是个新潮事物,实则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影像服务。它通过将医疗影像数据存储于云端,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随时随地调阅与安全共享,突破患者跨院就诊的时空限制,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影像服务体验。
为进一步破除医疗健康信息壁垒,全面提升医保服务效率与质量,国家医保局强化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等多措并举推进医保影像云工作。
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正式印发《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首次将数字影像服务纳入放射检查价格体系,明确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云储存纳入放射检查的价格构成,实体胶片从项目价格构成中剥离,由患者按需选购,这标志着云胶片进入医疗公立服务范畴。同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保障质量安全为底线,以营造适宜制度环境为重点,以区域信息平台建设为依托,以便利患者为导向,以满足诊疗需求为根本,以接诊医师判断为标准”的原则,积极有序推进互认工作。明确了2025年到2030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目标规划。
今年4月,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医保影像云索引上传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中的影像资料上传和价格减收要求,征集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医保影像云索引上传试点工作。试点地区医保部门指导当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机构应用统一的编制方案,编制规范、准确、真实、可溯的“医保影像云索引”,并将原始影像数据、“医保影像云索引”及数据集上传至地方影像云数据共享中心;指导地方影像云数据共享中心将“医保影像云索引”及数据集上传至当地医保影像云索引共享模块。通过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可见,发挥医保大数据优势,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影像等医疗健康信息互通互享互认已成为国家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医学影像全面迈入“云时代”,不仅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还能有效避免重复检查,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此前在“云胶片”集采现场上,国家医保局对影像云建设有着明确的规划,表示其未来将分四步推进:第一步聚焦数据标准化,实现检查结果的统一格式和标准;第二步推进数据统一归集与存储,为后续应用奠定基础;第三步着力数据共享,打破数据流通壁垒;第四步建立保障机制,确保数据“可使用、好使用、愿意用”。
![]()
分步推进、因地制宜:医保影像云的落地经验
近年来,全国多地积极推进医保影像云平台建设,依托云计算、5G、大数据等技术,加快实现医学影像数据的跨机构、跨区域共享互认,助力医保监管智能化、医疗服务协同化和患者就医便利化。目前,江苏、安徽、重庆、浙江等省份已基本建成并稳定运行省级影像云平台。
在平台建设与应用方面,各地立足实际,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成果,建设的路径颇为相似。一是遵循国家标准,各地均强调影像数据的格式、编码规则符合国家统一技术规范,确保数据“能上传、能交换、能识别”。二是依托现有平台基础,各地均非从零建设,而是基于已有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基础(如影像云平台、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等)进行升级改造。
不过,各地在推进医保影像数据互联互通的进程中探索出多样化路径,实施策略和技术重点各有侧重。比如,为保障试点医疗机构跨机构影像资料调阅的顺畅进行,特别是解决异地就医患者影像调阅的时效,广东创新性地建立影像数据打包预推送机制,依托“广东影像云平台”分布式调度和存储,通过智能预约和主动推送技术,实现异地影像数据的快速调阅。
云南直接复用地方影像中心的基础数据链路与存储资源,同时推进相关字段的标准化映射改造,确保新增影像能自动生成国家标准索引ID,从源头保障数据格式与编码规则符合全国统一要求。上线首周即向国家医保信息平台上传影像索引数据8.3万条,其中DR成像1.66万条、CT成像4.35万条、MRI成像6754条、US成像1.63万条,数据格式与编码规则完全符合国家统一要求,成功融入医保影像云“全国网”。
青海充分依托云监管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在原有省内医疗机构影像、病历、检查检验结果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对照国家医保局技术规范,制定影像云索引数据操作规范,明确采集、处理、上传各环节标准,高效完成影像云部署。全面梳理医保报销涉及的X线、CT、磁共振等影像数据,同步完成放射检查类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支付限价与医保支付类别的调整,为系统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
提速扩面后,将带来哪些影响?
推动云胶片的广泛应用,是打破医疗信息壁垒、实现检查结果互认、提升诊疗效率的关键举措,对构建智慧医疗体系、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具有深远意义。
对于患者来说,患者将再也不用带着胶片“东奔西走”,省钱又省力。过去,“检查多、费用高、重复查”是就医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由于医院间影像数据互不联通,患者每换一家医疗机构,往往需要重新检查,尤其在异地就医时,不仅要携带厚重的胶片奔波往返,还需重新预约排队,既增加经济负担,也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些看似“流程细节”的问题,实则深刻影响着患者的就医感受。而云胶片的普及,让患者通过手机或授权终端即可随时调阅影像资料,真正实现“随身携带、随时可查”,显著提升就医便捷性与获得感。
对于医生来说,健康数据上云、流转、应用,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效率,减少漏诊或误诊。传统物理胶片仅能呈现约10%的原始影像信息,分辨率有限,且易受保存条件影响。而云胶片依托高保真数字存储,完整保留原始数据,支持多角度、多参数、动态回放等高级阅片功能,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减少漏诊、误诊风险。同时,跨机构影像共享有助于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病史,实现连续性诊疗,进一步优化临床决策。
对于医保监管来说,借助大数据、云储存等智能手段,使医保基金监管从被动转向主动,从根本上去解决被长期诟病的“重复检查、反复检查、多头检查”等问题,医保部门可实现对检查行为的智能比对与动态监控,有效遏制“重复检查”“虚假检查”“张冠李戴”等骗保行为,切实保障基金安全。同时,影像结果互认机制的建立,也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提升医保资金使用效率。
更深远地看,医保影像云不仅是医疗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更是数字健康与医药创新的新引擎,还将为医药产业和数字医疗将打开新空间。正如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主任付超奇所说,影像云储存了海量数据,既包含患者历史的数据,也包含家庭成员相关的数据,通过训练这些数据,能够显著推进智能诊断技术的发展,还能深入进行相关疾病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新药研发,加速人工智能行业的迭代升级。
来源 | 中国医疗保险 不知
编辑 | 刘莹 吴晗潇
热点文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