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基辛格曾经预言称: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俄乌打到今天,谁最先撑不住?很多人赌的是乌克兰、俄罗斯,甚至是“军火大户”美国。
但你可能想不到,早在冲突初期,基辛格就点名了一个意外的名字:英国。
他当时一句话直指核心,真正先被拖垮的,不是战场上的国家,而是一个自己把自己拖进泥潭的老牌帝国。
俄乌冲突爆发后,英国政府第一时间跑在前头,喊口号、送军援、秀存在感,看着像是掌控局势的“老炮儿”,可背后呢?老百姓的生活已经被这场“遥远的战争”搅得一团糟。
能源账单成了家家户户的“定时炸弹”:取暖费一年涨了快一倍,平均家庭一年光电费就要花掉2500英镑。
冬天一来,不少人不是在家开暖气,而是跑去“温暖银行”,这不是金融机构,是政府临时设的取暖点,全英国已经开了四千多家。
饭桌上的压力也没轻松多少,食品涨价超过16%,老百姓买菜开始精打细算,连超市的面包都成了“奢侈品”。
更别提那2200万已经陷入账单危机的英国人了,月光族不再是年轻人的标签,而是全国性的常态。
这边百姓勒紧裤腰带,那边能源企业却赚得盆满钵满,壳牌、英国石油公司这些能源巨头利润翻倍,壳牌甚至创下了115年来的历史新高,战争带来的不是全民共度难关,而是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撕裂。
英国本就背着一身“脱欧”的包袱,这几年又赶上全球能源危机,结果活生生把自己送上了“脱轨”的轨道。
制造业不行了,产能连年下滑,GDP增长几乎贴地飞行,2023年只勉强增长了0.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直接下了“差评”:G20里表现最差的经济体,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数据写在脸上。
而英国呢?不但自己吃紧,还硬撑着给乌克兰军援,坦克弹药一车车往外送,结果自家库存见底,连英国陆军自己都说,弹药产能得一年才能攒够乌军一天打的。
更尴尬的是,英国陆军的坦克数量已经跌破历史纪录,真正打起仗来,能不能撑得住都难说,这就像一个钱包都快瘪了的人,硬要在朋友圈里“装阔”,最后自己先断了粮。
英国这些年特别想“找回自我”,尤其是脱欧之后,欧洲不让它玩,它就拼命通过“援乌”找存在感,说白了,想靠冲突刷一波“欧洲老大哥”的地位。
但现实一盆冷水泼得透透的,英国没有欧盟的能源互助机制,冬天要买能源,全靠自己去国际市场高价抢货,买得比欧盟贵,还没话说,跟着美国政策走吧,自己却没有美国的家底,结果两边不讨好。
军工产业也不给力,英国原本引以为傲的军备项目一个比一个“掉链子”,“阿贾克斯”战车项目拖了十多年,还没整明白;
航空母舰动不动就因为技术问题趴窝;特种部队因为没有足够运输机,不得不暂停训练,这哪像个“欧洲带头大哥”,更像是个“打肿脸充胖子”的失意中年人。
基辛格那句“英国才是最先被耗干的”可不是拍脑袋说的,他看穿的,是英国长期积累的问题:能源不自主、制造业空心化、脱欧后战略孤立,俄乌冲突不过是把这些问题集中引爆的导火索。
英国想在国际舞台上重塑地位,但现实告诉它,你要有几斤几两,就得掂量着出招,一味地跟风、表忠心,最后可能不是赢得朋友,而是先把自己拖进深渊。
这场冲突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如果内部不稳,哪怕喊得再响,最终也难以支撑长期的战略消耗,英国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英国,曾经是“日不落帝国”,如今在一场本不属于它的战争中,成了最先“脱水”的角色,基辛格的预言不是魔法,而是经验的积淀。
这不是战争的胜负问题,而是国家战略的耐力比拼,英国,已经在这场比拼中,率先露出了疲态。
俄乌冲突带来的,不只是地缘政治的震荡,更是对每个中等强国的一次“压力测试”,谁能撑住,谁能稳住,才是真正的赢家,英国的现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战争背后的真实代价。
信息来源:英国将对乌军援2.42亿英镑 承诺总额近127亿——凤凰网资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