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5 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庭内气氛凝重,一场关乎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合法性的听证会在此举行。两个半小时的口头辩论中,焦点始终围绕总统征税权力的边界展开,而这场庭审的走向,不仅决定着特朗普核心经济政策的命运,更成为观察美国三权分立制度运作的重要窗口。
对特朗普而言,这样的场合本应是胸有成竹的时刻。他任内亲手提名了多位保守派大法官进入最高法院,按照美国政坛的惯例,这些与他政治理念相近的法官往往会在关键议题上给予支持。他甚至在听证会前公开表态,将此案形容为 “关乎国家命运的转折点”,直言若败诉美国将面临 “灾难”。但庭审现场的发展,却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那些被他视为 “自己人” 的保守派法官,接连抛出尖锐质询,让这场原本寄予厚望的翻盘之战,变成了一场意料之外的 “闭门羹”。
![]()
保守派法官的连环质询
这场听证会的核心争议,源于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关税政策本身。2025 年 2 月起,特朗普政府依据 1977 年《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先后对加拿大、墨西哥、中国等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并在 4 月进一步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 “对等关税”,其核心理由是 “维护国家安全” 和 “整顿贸易秩序”。
但这一政策从实施之初就陷入法律争议。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征税权力属于国会,总统无权单方面决定关税征收的对象、税率和期限。2025 年 5 月,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率先作出裁决,认定特朗普政府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征税的行为违法;8 月,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维持了这一判决,促使特朗普团队将案件最终上诉至最高法院。
![]()
特朗普团队寄望于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多数优势实现翻盘,但庭审中的质询却来自他们最意想不到的方向。首席大法官罗伯茨首先将矛头指向政策的实际影响,明确指出高额关税最终的负担者是美国民众,所谓的 “对外施压” 本质上变成了 “对内征税”。
这一质疑并非空穴来风,11 月 4 日公布的民调显示,55% 的美国受访者认为关税政策导致家庭财务状况恶化,七成民众感受到食品杂货支出增加,六成反映水电费开销上升。
![]()
紧随其后,戈萨奇大法官聚焦权力滥用风险,追问此类关税措施是否超出了总统的法定权限;巴雷特大法官则更进一步,直接质疑总统未经国会授权便广泛征收关税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精神。
这些法官均由特朗普亲自提名进入最高法院,却在庭审中展现出鲜明的独立立场,他们的质询围绕法律条文和制度原则展开,丝毫未受 “人情关联” 的影响。
![]()
关税政策背后的制度争议
特朗普政府对这场官司的重视,远超普通政策诉讼的范畴。这一关税政策是其经济议程的核心基石,不仅涉及对多国贸易关系的调整,更关乎总统行政权力的边界界定。
如果最高法院最终驳回政策合法性,不仅意味着已实施的关税措施可能被撤销,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 据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透露,若判决不利,政府可能需向进口商返还最高达 1 万亿美元的关税税款。
![]()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制衡关系。特朗普政府援引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原本是为应对特定国际紧急经济状况而设立,但其将贸易逆差等同于 “国家紧急状态”,并据此实施全面关税的做法,引发了广泛质疑。
法律专家普遍认为,这种操作实质上是将关税作为对外谈判的 “武器”,而非单纯的经济管理工具,违背了该法律的立法初衷。
![]()
最高法院的保守派法官们显然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担忧,若默许总统以 “国家安全” 为由无限期扩张征税权,未来任何总统都可能援引类似理由突破制度约束,导致行政权力失控。
这种对制度框架的坚守,使得他们在庭审中并未因政治立场相近而偏袒特朗普政府,反而更注重维护宪法规定的权力制衡原则。
![]()
事实上,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早已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国际社会对这种单边贸易措施多有批评,美国国内的反对声音也持续高涨。
10 月 30 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要求取消关税政策所依据的 “国家紧急状态”,尽管该决议因众议院的程序性限制和总统否决权而难以立即生效,但已清晰反映出立法分支对行政权扩张的警惕。
![]()
三种可能与全球影响
听证会结束后,最高法院将进入闭门讨论、投票和意见书撰写阶段,最终判决预计将在 2025 年底前公布。
根据法律界分析,此次裁决可能出现三种走向:一是完全支持特朗普政府,认可总统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征收广泛关税的合法性,使现行政策得以延续;二是完全否定政策合法性,裁定总统无权绕过国会实施此类关税,已征收税款可能面临返还;三是采取折中方案,允许总统在特定条件下使用关税工具,但需受到更严格的制度约束。
![]()
从庭审中法官们的质询态度来看,完全支持特朗普政府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更多观察人士倾向于后两种结果,这意味着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大概率将面临调整,其 “强人政治” 模式在制度约束下将受到限制。
对特朗普而言,这不仅可能影响其对外形象,还可能削弱他在保守派阵营中的影响力 —— 连自己提名的法官都未给予支持,无疑会引发外界对其政治号召力的重新评估。
![]()
这场官司的走向也牵动着全球贸易格局。过去一段时间,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已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冲击,多国被迫调整出口策略以应对贸易成本上升。
如果最高法院最终限制总统征税权,将向国际社会释放贸易政策回归理性的信号,有助于增强全球贸易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反之,若政策得到支持,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剧,商品价格和贸易成本可能持续走高。
![]()
对中国而言,这一判决结果同样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中国一贯主张在多边贸易规则框架下开展合作,反对单边关税措施对全球贸易秩序的破坏。美国国内对关税政策的制度性反思,或将为中美贸易关系的调整带来新的变量,也为全球贸易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契机。
超越党派的权力边界
这场听证会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保守派法官们展现出的制度坚守。在党争日益激烈的美国政坛,他们并未因与特朗普的政治关联而放弃原则,反而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对行政权力的扩张保持警惕。这种对制度的敬畏,使得最高法院真正发挥了三权分立体系中 “制衡者” 的作用。
![]()
特朗普或许未能预料到,自己亲手搭建的 “人墙”,最终会成为守护制度的 “防火墙”。这些法官的职责并非对提名者效忠,而是对宪法和法律负责,这种独立性正是美国司法体系的核心特质之一。
这场风波也让外界看到,即便在政治极化的背景下,美国的制度框架仍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权力制衡的原则并未完全失效。
![]()
对特朗普而言,这场 “生死攸关” 的战役或许会带来深刻启示:在制度框架下,任何权力都有其边界,个人影响力终究难以凌驾于法律和规则之上。
无论最终判决结果如何,这场听证会都已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 —— 总统行政权的行使必须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正是为了防范权力的滥用和失控。
![]()
结局尚未揭晓,但风向已然改变。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制度考验,而这场官司所折射出的权力制衡与制度坚守,将持续影响美国政治生态和全球贸易格局的走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