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面对市场寒潮与用工困境的双重压力,企业该如何破局?吉林省华惠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惠公司)给出了答案。这家有着32年历史的企业以集体协商为桥梁,将“劳资矛盾”转化为“发展合力”,探索出一条“有事好商量、难题齐心解”的和谐发展路径。
从“矛盾凸显”到“协商破局”
华惠公司现有职工200人,一线职工占70%,是德惠市服装行业的“老字号”。近年来,受人才外流、原材料价格上涨、销售交货效率低等因素影响,企业陷入“订单不增、工人短缺、成本陡增、效益下滑”的困境,职工对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诉求也日益增多。
“职工渴望涨薪,企业愁着保本,矛盾一度突出。”公司工会主席李健坦言。
2025年年初,在德惠市总工会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的引领下,公司启动集体协商程序。公司工会通过发放问卷、开展座谈等方式收集职工诉求,聚焦薪资增长、技能培训、晋升机制等核心议题。行政方也梳理近三年财务数据,明确企业年增人工成本不超过35万元的“底线”。双方提前交换了12项经营数据、45份职工意见书,为平等协商提供了客观依据。
从“相互博弈”到“互利共赢”
5月6日,一场持续5小时的集体协商会在华惠公司召开。会上,职工方代表提出“本年度平均工资增长6%”的诉求,企业方代表、总经理郭明明则拿出详细账本算“成本账”。受原材料涨价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同比增加15%,若工资增长6%,叠加社保、管理费等支出,年增成本将超70万元,相当于要多接1.8万套服装订单才能消化。协商一度陷入僵局。
关键时刻,德惠市总工会专职集体协商指导员及时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职工关注‘钱袋子’,企业紧盯‘成本账’,但核心目标都是让企业长远发展。”经过三轮耐心磋商,双方终于从“相互博弈”转向“共同解题”,最终达成一致并签署集体合同草案。职工平均工资增长3%,最低岗位工资提升至2220元/月,技术人员保底工资设为3000元/月;同时职工自愿参与弹性排班,企业则增设4类免费技能培训,畅通职工晋升通道。这份“各退一步、各得其所”的协议,让劳资双方找到了利益平衡点。
从“一锤定音”到“命运与共”
协商成果落地数月,变化悄然发生。车间里新设“金点子公示栏”,职工提出60项合理化建议,其中12项工艺改进建议经过评审,预计一年节省成本18万元;生产现场多了一块“厂务公开屏”,实时显示原材料价格、订单交付完成率等数据。“现在大家都明白,只有企业效益上去了,涨工资才有后劲。”工龄20年的缝纫组组长王师傅感慨道。
这场协商更带来深层次转变:一线职工代表首次进入公司“生产调度会”建言献策;企业主动将管理岗加薪额度上调,并向技术岗倾斜,以激励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水平;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开设裁剪工、质检员培训班,17名职工获技能认证,公司生产良品率提升4%,用工成本不增反降;今年一年,一线岗位没有人员离职,反而从辅助岗转来8人增援。
“集体协商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构建职、企命运共同体的新起点。”德惠市总工会权益保障部负责人表示,将推广华惠经验,推动更多企业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让职工“说话有地方、建议有人听、贡献有回报”,实现劳资双方同舟共济、共赢发展。
(劳动新闻记者 周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