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立冬,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是冬三月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立冬便踏着寒霜如约而至。秋风吹尽黄叶落,今宵寒较昨宵多,秋尽冬来,藏粮养息、蓄力待春的冬拉开了序幕,物候的更迭、农耕的节律、养生的智慧和民俗的传承在此刻交织。
![]()
物候更迭 立冬三候
物候是大自然的“节气信使”,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此时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江河湖塘开始凝结薄薄的冰层,晶莹剔透的冰面是水脉对冬日的应答;“二候地始冻”,土地受寒气侵袭逐渐僵硬,指尖触碰泥土已不复松软;“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古人观察到立冬后野鸡等禽鸟渐渐隐匿,而海边出现的大蛤外壳纹理与野鸡相似,便生出“雉化蜃”的浪漫想象,实则是万物藏避严寒的自然本能。
农耕节律 藏粮备冬
对农耕而言,立冬是“藏”与“备”的转折。经过春种夏耕秋收的忙碌,田野褪去喧嚣,但农人的忙碌并未停歇。此时,北方地区已完成冬小麦的播种,需浇灌“冻水”,利用冰层锁住土壤水分,为麦苗越冬提供保障;南方则忙着收割晚稻、晾晒谷物,颗粒归仓。同时,果农修剪果树枝条,给果树涂白防冻防虫;养殖户则加固圈舍,储备饲料,保障畜禽越冬。
养生养气 顺时闭藏
“冬藏”不仅是农作物的生存之道,更是人体养生的核心要义。中医认为,立冬后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养生需顺应“闭藏”之势。起居上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固阴精,尤其要注意背部和脚部保暖,避免寒邪入侵。情志上需“恬淡虚无”,避免因冬日萧瑟而心生抑郁,可多晒太阳、品茗读书,保持心境平和。运动则应选择温和的项目,如太极拳、散步等,避免大汗淋漓耗伤阳气,让身体在静养中积蓄能量。
民俗食补 冬寒情暖
“立冬补冬,补嘴空”,饮食是立冬最直观的仪式感,在我国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们在这个时期特别注意进补,“补冬”的习俗早已融入生活的智慧中。北方人爱在这一天吃饺子。饺子有“交子之时”的意思,而立冬是秋与冬相交的日子,“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也流传至今。饺子形似耳朵,寓意抵御严寒,馅料则多选用羊肉、白菜等温补食材;在南方,立冬时人们爱吃鸡鸭鱼肉,炖一锅滋补汤品,如排骨炖萝卜、鸡汤炖人参等,汤鲜味浓间为身体补充热量。无论南北,立冬饮食都讲究“温补”而非“大补”,可适当多吃萝卜、白菜等应季蔬菜,搭配栗子、核桃等坚果,既能补充营养,又能顺应时节。
自古以来,立冬节气就在人们心里有着不一样的分量,很多古语、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北方部分农村“立冬填仓”,将粮食象征性添入粮仓并贴红帖祈丰登;潮汕地区“立冬食蔗”,长辈会让孩子啃甘蔗,有“立冬食蔗不齿痛”的说法,甘蔗清热润燥,正合冬燥之需,同时甘蔗节节高的形态也寓意生活顺遂;南江浙一带“立冬酿黄酒”是老传统,此时气温适宜发酵,农户会选上好糯米,加酒曲拌匀后密封入缸,静待冬日发酵出醇厚酒香,到来年开春开封,便是招待宾客的佳酿;闽南地区除了炖补,全家还会围坐一起“搓圆子”,糯米圆子象征团圆,咬开里面的芝麻或花生馅,甜香里藏着对阖家安康的期盼。山东、河北等地有着“立冬祭冬”的古俗,在过去会举行简单的祭拜仪式,感谢土地馈赠,同时祈求冬日无灾、来年丰收。这些民俗没有繁复的仪式,却将节气与生活、亲情与敬畏牢牢相连,让立冬的寒意里满是人间温情。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立冬承载的不仅是季节的转换,更是中国人顺应自然、与万物共生的生存哲学。寒风起、霜华落,不妨放慢脚步,品一碗热汤,晒一晒暖阳,在藏与备的节奏中,静待春日的生机萌发。岁暮冬寒,顺问冬安。(王婷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