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伦敦的一场对话会上抛出了一个预测:凭借其年轻的人口结构,印度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巨大,未来“赶上甚至超越中国”并非不可能。
此言一出,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印度,媒体更是将其视为对本国未来的巨大肯定。
李显龙作为一位在政坛深耕数十年的资深政治家,他的观点可能有自己的道理。
然而,当我们拨开所谓“人口优势”这层光鲜的外衣,深入审视印度的现实挑战与新加坡自身的战略考量时,便会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经济预测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现实逻辑与地缘政治博弈。
将印度的未来简单地寄托于年轻人口这一项优势,未免想得太简单了。
印度的“人口红利”
李显龙预测的基石,无疑是印度那看似“完美”的人口结构。
当中国的年龄中位数已经接近39岁,开始直面老龄化社会的种种挑战时,印度的年龄中位数仅为28岁。
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里,印度将拥有源源不断的新增劳动力和规模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
理论上,当一个国家超过半数的人口都处于最具生产力和消费力的黄金年龄时,其所能爆发出的经济能量是任何资本投入都难以比拟的。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正是李显龙眼中印度“全面占优”的最大优势。
然而,人口红利从来都不是一张可以自动兑现的支票,它更像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如果利用得当,它可以成为经济腾飞的强大引擎;可一旦应对失策,今日的“红利”便会迅速转变为明日沉重的社会“负债”。
印度想要将这巨大的年轻人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至少需要跨越三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首先是严峻的就业与教育鸿沟。
印度社会每年需要为超过一千万的新增劳动力创造有价值的就业岗位,这不仅是一个经济任务,更是一道关乎社会稳定的治理考题。
时至今日,印度仍有大量劳动力沉淀在生产率低下的农业领域。
如何将他们有序地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是对其教育体系、技能培训和产业政策的极限考验。
![]()
更何况,在全球进入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加速发展的时代,劳动力的“数量”优势正在被“质量”优势所取代。
麦肯锡的研究报告甚至预测,到2030年,印度现有工作中约有9%可能被自动化技术替代。
如果印度无法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将庞大的青年群体培养成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那么很可能陷入“有年轻人,却没有合适岗位”的窘境。
其次是根深蒂固的制度与基建鸿沟。
现代经济史反复证明,一个后发国家要想实现赶超,高效的官僚体系、清晰的产权保护、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在这方面,印度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国内各邦之间巨大的政策差异和发展不均衡,严重阻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也让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
![]()
相比之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建立起来的强大基础设施和高效的政策执行力,仍然是印度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最后,是中印所处发展阶段的根本差异。
中国的经济奇迹,是成功兑现了上一轮人口红利,并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结果,由此建立了无与伦比的制造业体系。
如今,中国面临人口结构变化,增长模式已从“人口红利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即依靠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来保持增长质量。
而印度则不然,他还要补上大规模工业化的课,以及完成对“人口红利”的利用。
因此,断言印度仅凭人口优势就能超越中国,显然是忽略了其背后复杂的现实挑战。印度想实现这一目标,很难!
新加坡的“平衡术”
既然印度的赶超之路困难重重,那么像李显龙这样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为何还要高调地“唱好”印度呢?
要读懂他话语背后的深意,就必须理解新加坡这个国家的生存之道。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岛国,它的繁荣与生存,高度依赖于稳定的全球贸易体系和地缘政治格局。
作为扼守马六甲海峡这一全球贸易生命线的国家,新加坡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其所处的亚洲地区出现一个能够单独主导局势的大国。
它最理想的局面,是一个力量相互牵制的平衡格局。
在这个格局中,中国、印度、东盟、日本等各方力量并存,谁也无法一家独大,这样新加坡才能在各大力量之间拥有灵活的斡旋空间,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
这套“平衡术”逻辑,在李显龙的讲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特意提到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往事。新加坡曾极力推动一个包含中国、印度、澳新和东盟在内的平衡框架。
然而,印度在2019年因担心本国制造业受到冲击而临阵退出,这彻底打破了新加坡的设想。这显然不是新加坡希望看到的景象。
因此,李显龙此番高调“捧”印度,与其说是一次纯粹的经济预测,不如说是一次巧妙的战略喊话。
他是在给印度加油打气,鼓励其加快发展,并更积极地融入区域合作框架,成长为一支足以平衡中国影响力的重要力量。
一个强大的印度,符合新加坡在大国博弈中“左右逢源”的战略需要。
与此相呼应的,是新加坡现任总统尚达曼不久前对中国的“劝告”。
![]()
他呼吁中国不要追求“自给自足”,而应继续保持和世界的“相互依存”。
这话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其背后同样是新加坡对自身利益的深切忧虑。
试想,如果中国在能源、粮食、高科技芯片等关键领域都实现了高度自主可控,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大幅降低,那么途经马六甲海峡的货轮数量是否会减少?新加坡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否会受到冲击?
所以,无论是李显龙对印度的“看好”,还是尚达曼对中国的“劝告”,其本质都是从新加坡自身国家利益出发的战略表达。
因此,我们应当理性看待这位新加坡前领导人的言论。
印度年轻的人口结构确实是其未来发展的一张王牌,但要将这张牌打好,绝非易事。
至于中印之间的未来竞争,关键早已不在于人口数量的对比,而在于谁能更有效地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创新动力。
中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挑战,我们不必因外界的预测而自乱阵脚。
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让国家持续繁荣,让人民生活更加富足,这才是面对一切外部言论时最有力、最自信的回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